和刘昭铁教授交谈,给人最强烈地感受就是他身上完全没有同龄人常有的那种浮躁,显得宁静而随和。年轻的他能够脱颖而出,并在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就的秘诀何在呢?他自己归结为兴趣+实干。他说:“化学研究要做大量实验,必须有实干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刘昭铁教授1997—2003年先后在美国麻省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教授研究工作。2004年3月获陕西师范大学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被聘为教授,主要从事超临界流体、催化以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今年8月他建成了陕西师范大学超临界流体实验室,被批准为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他以严谨勤奋的工作精神受到导师和同事们的好评,称他为“拼命三郎”。在他的日程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忙于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重复着一般人认为枯燥无味的科学研究。每当他取得一个满意的数据时,就会内心充满了喜悦,体验到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那就是科学道路上艰苦攀登者的快乐。他深知现代社会、现代学生、需要具有知识渊博、锐意创新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他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寻找提升自己的源头活水,坚持进行业务和理论学习。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学术论文都一字不漏地修改。
刘昭铁教授具备扎实的催化、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合成和纳米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其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赞誉和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及关注。
为了专心搞科研,刘昭铁教授辞去了许多社会职务和兼职,他想把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花在实验室。现在的他,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忙碌着:查阅文献、思考方向、挑战难题、与研究生们探讨学术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共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