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贾平凹:我和那块土地血肉相连

2023年10月05日

“《秦腔》是我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书,记录的是变革、转型的中国农村的现状。写作时,我的感情十分复杂。”贾平凹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几天前,香港文学界将首届世界中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授予了贾平凹长篇新著《秦腔》。

“中国农村自实行改革政策以后,呈现了蓬勃生机,但今天出现了很多新情况:许多地方城乡差距在拉大,传统文化不断衰落,青壮年外出打工……”贾平凹以沉重的表情叙说着他的忧虑,“正因为如此,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但是,中国这么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将如何生存?”

他表示,在如此感情重负下写作《秦腔》,充溢心中的,都是故乡农村和家族的生活琐事,没有了大的故事和情节。

“这在文学上是一种冒险,靠的是细节、语言、结构、气息的张力支撑着作品。”谈及这部小说的风格,贾平凹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有立足之地。从《废都》到现在,我一直追求中国味与现代观念的糅合,多年过后,才有今天相对成熟的《秦腔》。”

记者问,步入文坛近30年来,何以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与丰产?

“大概一直觉得自己没写好,才有动力写下一部吧?更主要的是,我与自己从小生活的那块土地一直血肉相连。”贾平凹说。

“我常常回到自己出生的陕西丹凤县农村,不是为了体验生活,而是一种天然关联。家乡的任何变化我都十分了解,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一直牵动我的情绪。”

2003年春天,贾平凹着手写《秦腔》。动笔前,他祭奠了故乡棣花街上近20年的亡灵。历时1年9个月,三易其稿,吟就慷慨悲凉之《秦腔》。

“我以这本书为故乡树一块碑。它是各种情绪的如实呈现,在呈现的过程中,始终张扬着生命的饱满。”贾平凹说。

“作家50岁时写出了《秦腔》,应是知天命之作,同时也道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天命。小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急剧变化的现实,隐含了相当大的社会历史信息量。”内地评论家如此评价。

“棣花街老乡看过小说后流眼泪,说平娃走了这么多年,还在为我们说话。这最让我感到欣慰!”贾平凹说。 (辛文)

上篇:广告
下篇:改编名著不能急功近利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6/9/2006092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6-09/22/23918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