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民·
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所成立于2005年的农民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它的运行费用全部来自社会捐助,学杂午餐全免费,教师也都是志愿者。
显然,这是一件好事。我相信,在简单描述的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比起许多高价借读或无奈失学的农民工子弟,百年工农学校的学生们是很幸运的了。但是,靠爱心能托起几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甚至,笔者想大胆问一句:爱心能够托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本质上是一项慈善事业。以我国目前庞大的农民工规模,要解决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显然不能主要靠发扬社会爱心。农民工子女本该享受国家义务教育,但在目前农村寄宿学校极不发达的情况下,父母打工在外,子女在老家上学有诸多不便。要想跟随父母在城市就读,那么就得交纳昂贵的借读费,要么就在条件极差的学校就读。这类学校,往往还因为“不合办学条件”而被取缔。要想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以为,应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放开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必须取消一切专门面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不合理收费,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第二,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对于社会上主要针对农民工子女所办的学校,在着重保证安全、师资等因素的前提下,不宜用太高的标准来要求它们。事实上,在许多落后地区,不少公办小学的条件是相当简陋的,有的甚至几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但是,当地政府并没有取缔它们,正是这些学校的存在,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着基本的教育。
总之,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应该以计划的办法为主,市场的办法作为补充。至于慈善的办法,那最多作为补充的补充。靠爱心,那是托不起几所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