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县域小企业数量占县域企业总数的99%,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8%。县域小企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和全省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或许我们能从杨凌区杨村乡上川口村农村工业化创业的道路中,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创业取得的一些成绩,当然还有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锣鼓“敲”出小企业
小企业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持续繁荣的标志。广大农民在艰苦创业中,把创业与当地资源、区位条件、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企业。2003年以来,我省从解决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创业的工作思路,杨凌区杨村乡上川口村作为西北享有盛名的锣鼓生产专业村,以锣鼓这一民间工艺品作为本村的一个品牌,在全村建立了23户锣鼓生产企业,实现了本村300多人就业。
一进村,记者就看到刷在墙上“西北锣鼓第一村”的巨大标语,刺耳的电锯声和电刨声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在出租车司机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农民刘志斌的家中。
与普通农民家不同,在刘志斌家大门口挂着巨幅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他们家考察时击鼓的照片,走进家门一看,这里到处都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鼓。做鼓的手艺传到刘志斌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他从最初的“夫妻作坊”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14名员工的小型企业。鼓的品种也从单一的品种变成了舞台乐器、寺庙用鼓、大众民间用鼓3大类,62种产品,年生产2400多个,销售遍布中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等地。
做鼓的所有工序和车间都设在刘志斌家中不大的院落里,一位在上皮(即做鼓皮)车间的妇女告诉记者,她在这儿已经做了四五年了,这里的工人全部都是本村的农民,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几百元。现在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做着锣鼓生意,
发展中依然彷徨
今年农高会上,上川口村虽然也设立了展位,但当记者准备在会场采访时却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仅仅只是在农高会上做一个产品展示,对于能不能吸引到商家来投资根本就没有奢望过。刘志斌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参加过很多场类似于农高会这样的商品交易会,前一段时间还去了北京参加了国际性农产品交易会,在会上他做的鼓吸引了不少的外国客商前来询问,自己也发出去了大量的名片,会展完后自己带到北京的鼓被销售一空。但当记者问及,在这样的展会上除了扩大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外,有没有企业愿意参与他的鼓业制作时,他摇了摇头。
刘志斌现在是该村鼓业协会的会长,他告诉记者,这个协会现在只是一个空壳子,虽然挂了牌子,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大家还是各自为业,为了销路,彼此甚至不惜互相杀价。在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下,有些村民就开始降低制作成本,选用质量不高的原材料,从而严重损害了上川口村锣鼓的信誉度,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自己。再加上这些小企业都是农民私营独立运营,在销售上也很难统一,大多只能通过各自的中间商来扩展市场,这样一来中间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流失了。
今年我们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省乡镇企业局对各地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创业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我省一些地方对催生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融资困难,创业活动缺乏信贷支持,作为创业主体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决策不科学,因而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不强,增加了创业成本和风险也是存在的一大问题。其次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迟,总量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都不能满足需要,也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问及自己是否将做鼓的手艺传授给下一代时,刘志斌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小儿子已经在西安一所学校学习工商管理了,准备毕业后就和他经营厂子。先让他学会如何做生意,至于做鼓的手艺,等他毕业后进了厂慢慢传授。
在采访结束时刘志斌说,村上现在已经为他的企业在村子旁边批了十几亩的地,他希望能够尽快建起新的厂房,扩大生产,但他也明确地告诉记者,这一笔资金的投入仅靠自己这些年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
本报记者 任乐
张满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