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谈笑天地间

——我所认识的徐剑铭先生

2023年10月08日

和徐剑铭先生初次相识,还是1994年夏天的事。那时,我在一家杂志社打工,有天同事兴奋地告诉我,要新来一位副主编,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

来的副主编就是徐先生,初次见面,看他个头不高,微胖,神情严肃且不苟言笑,我们也不便多言,暗中观察着。过了一段时间,办公室电话渐渐多了起来,大部分电话是找徐先生的。看来徐先生朋友真多,人缘也不错。他和朋友通电话时,时而沉默,时而大笑,一边还开着玩笑。这一幕已过去了十多年,徐先生那孩童般灿烂的笑容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脑海里。

相处久了,大家慢慢熟悉,不忙时,徐先生就和我们闲聊,内容大多是文坛轶事,他讲得绘声绘色,胖胖的脸上堆满了天真惬意的笑容。我们发现,自他来杂志社后,稿源大增,徐先生又专门请来一位美编设计封面和内页,还通过朋友帮忙发行,一时间,不太景气的杂志社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次去徐先生家,徐夫人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徐老师混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房子还是我单位分的。”徐先生在一旁抽着烟默不做声,脸上却挂着淡淡的微笑,我从这微笑里读出了恬淡和自信。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徐先生不久便离开了杂志社。第二年,我也离开了。徐先生去了一家报社,碰巧的是,我后来也进了徐先生所在的那家报社,只是我来时徐先生再次离开了,我补的正是徐先生离开的缺。这难道是我们冥冥之间的机缘么,还是天意呢?

和徐先生相识十多年,可来往并不多。说来很是渐愧,我读到的他的第一首诗却是去年的新作《吴起镇走来长征的队伍》。这是徐先生为庆祝长征胜利60周年写的长诗,全篇想象丰富,气势恢弘,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看后让人心潮澎湃。在当今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写作手法盛行的年代,徐先生不趋众随流,仍坚守着自已的理想世界。

有次,我看到一份陕西文学界的资料,“徐剑铭时代”几个字跳入眼帘,我惊讶不已。能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文学时代,这恐怕是对徐先生半个世纪文学生涯的最好诠释了。

在陕西文坛,徐先生是真正的工人作家。还在工厂做学徒时,痴迷文学的徐先生就开始写诗,成为红及一时的“神童诗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安所有的文学刊物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侠肝义胆的徐先生在创作之余,还扶持培养了不少文学青年,至今还有不少人和他保持着师生情谊。1984年,当时在《西安晚报》编副刊的徐先生与贾平凹、商子雍、和谷共同发起成立了西安市作家协会,成立时的不足一百人会员中,就有70多人是剑铭介绍的。他们四人常在一起做文写诗,喝酒谈论,号称“长安四才子”。

退休后的徐先生又进入了一个创作旺盛期。四年时间里,共推出五部书:《立马中条》、《血沃高原》、《宝马彩票案黑幕》、《死囚牢》和《风过黄龙》。3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写的是60多年前国民党将领孙蔚如率领三万关中子弟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抗击日寇侵略的往事。周矢先生曾对我说:“《立马中条》我看了,写的非常好!”陈忠实在《立马中条》序言里说:“我读《立马中条》、完全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情怀里难以自拔,自始至终在心底沉吟着两个字:英雄。”2006年,徐先生创作的黄罗斌长篇传记《血沃高原》出版后,陈忠实震惊不已。他说,黄罗斌是陕甘红色政权创始人,一生充满传奇,围绕黄罗斌的事情纷繁芜杂,但徐剑铭却仅用三个月时间,写成30万字的一部书,让人很钦佩。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各方好

评如潮,反响极大。

去年冬天,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和徐先生等一群人吃午饭。好久不见了,发现他头发花白,脸上皱纹更多,惟一不变的是他嘴角上诗人般真诚的笑容。席间,他话语不多,抽着烟,偶尔笑谈几句,眼眸里饱含淡定和慈祥。智者乐,仁者寿,我心里默默祝愿历经人生风雨的徐剑铭先生健康长寿,文学之树常青。 (朱碧波)

上篇:于丹说《论语》与“林妹妹”出家
下篇:健康类图书节后走俏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7/3/20070309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7-03/09/28440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