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3300个公益性岗位,但是直到2005年底,还有近2000个公益性岗位无人问津。时隔四年多,当西安市政府再次推出1.3万个公益性岗位后,竟出现了三人争抢一个就业岗位的火爆场面。从这一冷一热的对比中,人们不禁要问——
“一二一,一二一”,料峭的寒风中,在西安东门城墙脚下,一列身穿深蓝色保安制服的队伍整齐地走过。与一般保安相比,这支由30人组成的队伍年龄跨度特别大,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才20多岁。原来,这是西安市柏树林街道治安巡逻大队队员正在训练。别看年龄、个头、胖瘦参差不齐,但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一招一式都毫不马虎。作为西安市首批上岗的公益性岗位治安巡逻员,“低保户”路宝安师傅边揩着汗珠边说:“我都50多岁了,出去干啥都没人要,原来想就这样在家混下去算了,没想到政府专门开发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有了新的工作。能重返社会为大家做些贡献,我心里比啥都高兴。”
岗位范围广,安置条件宽
据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王一平分析,这次的公益性岗位之所以受群众欢迎,首先是因为岗位开发的范围扩大了,安置对象的条件也放得更宽。
原来,在2002年,公益性岗位只针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也就是大龄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仅限于保洁、交通协勤、劳动保障协理员等。而此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除“4050”人员外,还增加了“零就业”家庭中的适龄劳动力,夫妻双方下岗或失业的、享受“低保”的失业人员,单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现役军人配偶、复转军人、军烈属等七类就业困难群体。可以说,涵盖了社会上大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同时,岗位开发的范围也扩大了,有党群机关、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如厨房厨工、餐厅服务员、司机、门卫以及从事水、电等设施设备维护的后勤保障岗位,有市政公共设施设备的养护、保洁、绿化、交通协勤,还有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民政低保协理员、残疾人工作协理员、社区保洁、扶老托幼等,岗位工种近20个,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强。
家住碑林区金花社区的刘雪峰,今年36岁,是一名失业人员,爱人也没工作,孩子才8岁,家庭生活一直很拮据。如果按照2002年的政策,刘雪峰根本不可能获得公益性岗位。他自己也说,虽然过去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大多是针对下岗职工的,因此,总感觉好政策离自己很远。去年年底,当社区将公益性岗位的公告贴出后,看到自己也能报名,他别提有多高兴了。由于上过一个成人大专,加之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他“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300人的考试中,取得了第13名的好成绩,如愿成为东关南街街办的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经过一周的培训,刘雪峰现已工作两个多月了。他说,工作后,在街办劳动保障事务所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很快熟悉和掌握了工作,减轻了生活压力。同时,因为劳动保障工作是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弱势群体,工作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财政补贴到位,工资待遇提高
对于此次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西安市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和政府补贴的办法,即安置一名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每月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760元(城六区和阎良区)。为了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西安市还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给用人单位每人每月不低于472元的岗位补贴,并一次性发放。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每月只需付288元,就可聘用一名就业困难人员,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给予的所有优惠政策。如此一来,用人单位当然乐意了,他们积极配合政府,广泛招录就业困难者。
在2002年,当时的3300个公益性岗位,虽然政府也要求每月工资不得低于540元,并承诺,政府对用人单位招录的下岗职工每人每月补贴350元,但由于补贴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而大部分区县因财政紧张,补贴资金根本无法一次到位。如此一来,540元的工资就得不到保障,大部分下岗职工的工资都在三四百元左右,很少有人拿到全工资。工资没有吸引力,下岗职工当然应聘者廖廖,用人单位也无积极性。
康梅花是碑林区曹家巷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也是西安市2002年首批公益岗位的上岗者。那时,因爱人患脑梗,孩子又正上小学,下岗在家的她硬着头皮干起了公益性岗位。她说,当时,一月工资才300多元,除过吃饭和交通费,落不下几个钱,周围的下岗姐妹都嫌工资低不去,要不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她也不会去。而这次就不同了,看到月工资近800元,大家都争着报名。现在,不仅新上岗的就业困难人员拥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就连“老社保”康梅花也享受到了新的公益性岗位带来的“好处”,街办把她的工资和新聘用人员定为一个标准,达到了790元。“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在今年社区新春联谊会上,随着一曲舒缓动听的《感恩的心》,康大姐站到了舞台上,把她对政府的感激之情用手语表达了出来,节目演完,她已是泪流满面。
下岗转失业,观念大转变
“下岗转失业”其实就是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2002年,由于“并轨”工作刚刚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政府对滞留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仍旧发放每月23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钱虽不多,却助长了某些人的惰性。不少下岗职工认为,即就是在家什么都不干,每月还能拿230元,出去干一份稳定的工作,辛苦不说,还要被取消23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不划算。于是,许多人宁愿在家里打麻将也不愿工作,公益性岗位自然受到了冷落。
随着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及并轨工作的推进,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已圆满完成并轨任务,也就是说,滞留在再就业中心的20多万下岗职工已全部出了中心。这其中,找不到工作的人,则被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由于失业保险最多只能领取两年,因此,大部分下岗职工开始积极地走出家门,在政府的帮助下,千方百计学技能、找工作。西安市政府正是看准了下岗失业人员这一需求,于去年年底为他们“度身订做”了1.3万个公益性岗位,刚一推出就备受青睐。
“不管干啥,只要付出了劳动,就没什么丢人的。”和2002年相比,在此次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中,随着下岗失业人员观念的转变,原来很多人不愿从事的保洁、交通协勤等岗位也成了“香饽饽”。索罗巷社区的梁坤祥师傅是一名下岗职工,这次通过竞争上岗,他和妻子都成了社区的保洁员,一天工作8小时,早晚轮班。45岁的梁师傅告诉记者,1986年下岗以来,他一直在社会上打零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因为供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人生活实在不易。现在,他和妻子应聘上了公益性的保洁员岗位,两人一月收入近1600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不仅梁师傅两口对工作很满意,就连两个女儿也为爸妈重新就业而自豪,经常陪父母扫马路。据梁师傅说,他隔壁一家人,也干起了保洁,都觉得很满意。
(李艳 唐雯 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