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方宣
建筑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要居住在建筑物里,所有建筑都是人建造的,那么建筑物的品位反映的其实就是人的气质,人的经济、文化、审美乃至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方方面面,都反映在他的建筑物上。每次去上海外滩,我都被那一溜风格各异的西洋古建筑陶醉,厚重的青石墙壁,带电梯的楼宇,西洋风格的厅堂、纹饰,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却一点不显得落伍,还是那么坚实而庄重,那么高贵而富丽,那么豪迈而大气。在这里,我看到海派文明的开放与多元,开阔与恢宏。反观我们的一些建筑,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建筑,仓促、简略、粗糙、草率——我不知道如何来形容。
这些年,我走过了国内的许多城镇都市,到处都在拆迁、改造,修建一些千篇一律的住宅小区门面房,大多沿马路而建,一律是火柴盒式的水泥钢筋建筑,底层是安装有卷帘门的门面房,楼与楼之间间距很小,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谈不上,只能保证最起码的居住功能,看上去呆板乏味,毫无美感可言。一开始房子好歹还是崭新的,看上去还不错。但因为承包商的偷工减料或建筑装璜材料的低劣,没几年时间,这些房子就灰暗陈旧目不忍睹,我不知道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些粗糙建筑该怎么办,拆掉吧?不易拆除;毁弃吧?那些惊人的建筑垃圾又该怎么处理?我想不明白这些水泥钢筋的建筑怎么就这么容易“速朽”?1996年我到南京求学,朋友老梅家在夫子庙,刚刚拆迁搬入一个崭新的小区,一家人喜气洋洋。到了2000年再去,小区就不能看了,楼梯扶手锈迹斑斑,到处贴满“牛皮癣”,大理石行道砖十之四五损毁,马路边铝合金围栏全损坏,坏了才知道,哪里是什么铝合金呀,全是薄得像纸一样的铝皮子,可能是按铝合金预算的,钱到哪里去了?只有天晓得。老梅站在阳台上指着对面灯火辉煌的新小区说:有钱的都搬到那里住了,许多主持人演员都住那里。时间到了2006年,我再去他家,发现小区越发陈旧,快要成为新的“棚户区”,而对面那个小区也开始陈旧落伍黯然失色,老梅说:你看看右边那个高层,现在有钱的人又往那里搬了。
没想到这样的例子却在我身上出现——初到上海时看这个小区玉兰飘香绿草如茵又濒临地铁站,就爽快掏钱购房安家。可住了四年后才一点一滴地发现,建筑品质不好,管理马虎,也不成立业主委员会督查,楼道里时有垃圾,小偷频频光顾——无奈之下我决定换一个小区。
我身边的人这些年好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换手机、换房子、换车子、换工作、换老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浮躁?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得安祥一点从容一点,高远一点大气一点?什么时候我们的建筑才能像外滩建筑那样过了几百年还是那么厚重大气那么美轮美奂?说建筑却扯到人身上来了,不过这也没离题,说到底,建筑出了问题其实是人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