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荣·
全国假日办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市场保持高位运行的同时,旅游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客出游更加理性,方式更加多样,出境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活动也日趋成熟。1999年以来,大量假日特别是“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的出现,带动了假日市场的兴旺。
一、假日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一是“城乡反串”的出游方式给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今年“十一”黄金周,“城乡反串”的出游新方式悄然兴起:城里人到“农家乐”去度假,睡土炕、吃杂粮,下乡感受农村田园生活,既放松身心又新颖有趣。而乡下人进城体验城市时尚,到城里逛公园、买新衣。这种现象折射出黄金周出行的主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黄金周出行旅游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加入了假日出行的大军。
二是“出行难”的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假日观光旅游的“瓶颈”。
长假期间增加的大量客流给许多道路出了难题,客运行业仍面临着巨大压力。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部门全力采取临时措施,仍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散客滞留在异地城市或者景区,买不到回程的车船票。而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客运行业的运输能力或者宾馆酒店的接待能力,而是居民支付能力与超前发展的民航客运业以及豪华酒店的矛盾。
三是旅游市场仍待规范
在今年“十一”长假中,有关旅游服务的投诉大幅下降。有关人士分析,主要原因,一是有关部门节前针对旅游市场做了消费提示,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二是节假日投诉途径增多,有关此类问题不再集中投诉。
四是各旅游景区缺乏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
游客在既要“有钱”又要“有闲”的条件下才出游,当然想追求最大的满足,其每到一个地方,不但想欣赏当地的自然或人工景观,也很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然而长假期间,各地很少组织民俗演出,外地游人很少能看到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不免遗憾。
五是有些旅游景点零售业仍待规范
游客在景区购买土特产或纪念品时,假冒伪劣产品鱼龙混杂,“三无”商品居多,商贩既不出具正式购物发票,而且暴利现象严重,消费者时常上当受骗,外地消费者既想购物又没时间在本地逗留,一旦产生争议,消费者权益往往难以有效维护。
二、进一步发展假日经济的对策
第一,针对“城乡反串”游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应发挥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深刻认识假日经济在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积极宣传与引导商家开发节假日市场,让假日经济发挥出最大效益。在“城乡反串”游已然兴起之时,针对农村道路交通、车辆停靠、饭店宾馆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发展,政府应积极提供低息支农贷款,帮助一些农家乐发展较为成熟的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各部门要用“看得见的手”加强市场信息沟通,协调各行业的运作,积极引导假日消费的良性循环,注重可持续发展。
第二,商家应把握好市场营销,形成和完善假日市场产业链
假日经济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新的课题,聪明而有远见的商家应及时研究这种带有趋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切实的目标市场分析,明确市场定位,为细分市场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挖掘孕育其中的无限商机:旅游业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安排,同时努力提高旅行社及其导游的服务质量;交通运输行业应该适时增加临时交通线路和车辆停靠点,改进服务,及时疏散拥堵的交通局面,力争使游客满意;宾馆酒店业应立足于现阶段消费者需求,着眼于长期发展,给消费者提供既方便舒适又经济实惠的客房服务。
第三,文化行业在假日期间应适当增加文艺演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目前国内有不少景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娱乐项目被当地政府作为与旅游景点一同开发的项目,提供给消费者,增加了旅游服务的品位。例如许多景区都把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作为营销的利器,带给参观者丰富的文化大餐。这些节目如果安排在长假期间天天有,则不但能增强旅游业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还能用丰富多彩的消费方式来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消费,深化假日经济的吸引力。
第四,政府职能部门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应做好旅游环境治理工作,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在长假前夕,就应当做好方便消费者购物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抽样检查工作,并且严格规范旅游业的合同内容与导游服务质量要求,防止侵害消费者的行为发生。同时,对消费者在异地旅游期间的投诉,当地工商部门在假日期间应当建立“绿色通道”,尽快调查处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以期建立良性的假日经济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