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丧服传》有云:“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纵观一群代表1988年之后的国内女子篮球“精英”们完成了第六届城运会的比赛之后,其竞技水平的乏善可陈已不再是谈资,这批球员代表着国家女子篮坛的未来,然而她们的表现却令中国女篮后备人才的“匮乏之殇”暴露无遗。
城运会向来是中国竞技体育青年军崭露头角的舞台,也是国家队吸纳后备人才的演武场。前五届赛事中,邓亚萍、李小双、王军霞等世界冠军均藉此脱颖而出,然而多年来在此涌现的女篮“希望之星”却是凤毛麟角。“没有很突出的球员!”几天比赛下来,许多教练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们认为,这批队员北京奥运会肯定指望不上。
本届城运会女篮赛场验证了一条传统“法则”:得内线者得天下。虽然这条“法则”在国际赛场上早已不具有绝对性,但如今在国内赛场上仍近乎定律,在本届女篮比赛中表现得更是明显。进入四强的广州、哈尔滨、南京、沈阳队,无一不是以内线球员为战术重心。但广州队主帅郑薇却冷静地指出这未必是好现象,她说,如今各地方体校在挑选后备人才时过于要求身高,使得一些有特点的外线队员时常被忽视,这很容易造成未来发展的失衡。“我国女篮目前的市场化程度还是落后,”郑薇认为,同备受关注的男篮相比,女篮明显遭遇“冷落”,不仅宣传力度不够,关注的人也很少。市场使然,造成女篮的选材范围、基教较男篮要少得多。采访中,一些教练也对记者感慨,竞技体育的奥运战略使得女篮运动多年来的发展屡遭瓶颈。自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亚军之后,中国女篮在随后三届奥运会只获得两次第九和一次未入围的成绩,在竞技体制的大背景下,不甚理想的成绩也令许多青少年苗子对这一项目望而却步。(王昊飞 邹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