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市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并将于近日正式启动事业单位第二轮重大改革。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过去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模式、对于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采用“购买服务”、财政拨款方式将告别“按人头拨款”,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事”等是这次改革的“突出内容”。(10月30日《广州日报》)
由这几个“突出内容”看,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的确有了几分进入“深水区”的意思。取消行政级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狠手”,的确有点让对事业单位沉疴“恨之入骨”的公众感到一丝的“快感”。据统计,中国事业单位有130万家,2900万人,近3000亿元的资产,占国家1/3的资产,在国家预算开支中也占到了1/3,但对国家GDP的贡献却只有5%-10%。显然,深圳市的“深水区”试水也是针对效率太低、机构臃肿等这些沉疴的。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破”,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事业单位身上“天然”承载了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职能。如果一味的“破”而不“立”,那么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可能背离初衷,这种改革可能造成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一步的贫困,而所谓事业单位及其改革过程,也可能成为政府甩包袱、推卸责任的过程。而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而现在,如果在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上,只“破”而不“立”,把改革目标仅仅定位在推行职员制、告别“按人头拨款”等消极的削减人员和经费上,那么事业单位的改革,就有可能从一个误区迈向另一个误区,而达不到改革的初衷和目的。 (明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