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柿子是什么品种?”来自长安区兴隆乡的刘本善指着一个足有八两重的大柿子问。
“四棱柿。我们当地特有的品种。”看到刘大爷对他们的柿子很感兴趣,甘肃徽县农牧局的曹德林立刻热情地走上前解答。“这种柿子因为农民精心照顾,及时为他们修剪枝叶,因此比一般的柿子要大出一倍。”
“我也种了四亩地200多棵柿子,现在已经挂果了,却几乎无人问津,销路不好。”说着刘大爷脸上露出了愁容。
“这是因为柿子的深加工一直都沿用的是土方,一般只能用来做柿饼或者做醋。由于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所以柿子销路一直都不是很好。”曹德林解释说。
正说着,刘本善转头对记者说“就是,我这次来农高会就是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些柿子深加工的技术。我们当地家家户户都种柿子,但都为销路不好而发愁。我希望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研究出这方面的技术,你们媒体也给我们多呼吁。”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来自咸阳的马先生在旁边插话了,“我一个朋友就是开发了一种用柿子做茶的方法,现在在咸阳开了个公司,十月份的时候把柿子叶采摘下来进行加工,在国外销路特别好。”
在农高会上,这样针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你问我答的场面随处可见。10点半展馆刚一开门,各个展台前都围满了人,参观的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就上前咨询,然后互留名片期待更深一层的合作。在农高会这个平台上,或是农民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商家、科技工作者,或是各地的农业工作者将这里的新技术、新产品带回家乡在田间地头进行推广,或是商家之间达成有效的合作,总之在这里大家都是农业信息的传递员。
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在农高会上已经累计有5万多项农业科研成果和项目集中进行展示交流,有近万项科研成果通过这个舞台得到转化,产品交易额达到1000多亿元,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人数超过50万人次,每年有2600多项实用技术通过这里传播辐射到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受益农民达到3亿多人次。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