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元·
写下这样一个题目,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黄土高坡》。歌手那高亢中透着苍凉、深沉中略显悲壮的演唱风格,把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儿女们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命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我对这个人群精神品质特有的定位。王村煤矿正坐落在渭北高原大风刮过的地方。
金秋九月,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在澄合矿务局举办企业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我随与会代表一起乘车去王村煤矿参观学习。随车担任讲解的姑娘,恰是王村煤矿一位苗姓矿工的女儿,小苗高挑的身材亭亭玉立,略施淡妆楚楚动人的形象尽显外秀内慧的气质。从年龄判断,小苗是一个典型的“80后”。从姑娘一路上言谈举止中,我已经感到,在“80后”的眼里,澄合不光是自然环境变化了,澄合的人也变得更美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煤炭行业一个特殊困难的时期,整个矿井生产经营难以维继。我的一位朋友当时在王村煤矿担任副矿长,他一心想调离王村煤矿。那年也是九月,我去王村煤矿看望他,走进职工生活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煤矿固有的特色——抹的灰色。灰色的职工住宅楼,坑凹不平的石子路上一层厚厚的煤灰,连杨树的叶子也是灰绿色。紧挨职工住宅楼的是乱搭乱建、里出外进的油毡小棚子,给住宅楼围了一条灰色的裙子。矿长们因煤销售不了而备受煎熬,职工们在“砸烂铁饭碗,走减人提效的道路”上,下岗分流,自谋职业去了。我那位朋友,后来也积劳成疾,永远地长眠在了这块他曾奉献过青春的土地上……。
“各位领导,王村矿到了”。姑娘甜甜地一声呼唤,把我从深思中惊醒。车子已经开到了王村矿职工生活区的大门口。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路是通向生活区的中心大道,路旁修剪整齐的两行翠柳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和生活区的管理人员一起迎接我们的到来。
沿中心大道前行,花园把道路引向东西两侧的职工住宅楼群,一幢幢米黄色的住宅楼,明亮的玻璃窗户在深秋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蓝天、白云、黄楼、绿地和点缀其间的红花,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彩画,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心花园是绿的湖泊、花的世界。月季、玫瑰竞相怒放,青松翠柏,点缀其间,簇簇秋菊,或黄或白或紫,散发淡淡的清香,沁人心扉。花园外侧是花岗岩板材铺成的大广场,安放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有拉的、有转的、有骑的、有攀的……。看得我真有点眼花缭乱,有的我还真说不出叫什么名称。昔日的小棚户、煤池子,早已无影无踪。啊,这小区改造得多么漂亮!。
一群通身红衣红裤,头裹白羊肚手巾的矿工,打着安塞腰鼓送我们离开社区。那铿锵有力,令人震撼的鼓声,正是他们此刻心意的写照。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脸庞上,始终流露着黄土地汉子那憨厚质朴的笑容。
矿工是一群脱下黑棉袄,走出黄土地的农民,是一群质朴善良的庄稼汉子,知恩图报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正是这些离开黄土地的农民,更懂得珍惜和呵护自己用辛勤汗水与执着精神换来的劳动成果。当我面对这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时,倾刻有了亲切而又生疏的感觉,一种同情、敬佩、愧疚、祝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油然而生,毕竟我和他们一样也有过三十多年的煤矿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