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军·
日前,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对该省经销的塑料建材抽样检验结果,其中,建筑用PVC管材(管件)合格率为72%,铝塑复合压力管抽检合格率为57.5%,铝塑复合板材的抽检合格率仅为44.4%。这一抽检结果着实令笔者吃了一惊。
别的不说,单就此次抽检合格率较高的建筑用PVC管材(管件)而言:此次抽检的PVC管材(管件)最大的质量问题,就是拉伸屈服强度不达标!再结合这些材料另一个不合格项——相对密度不合格,不难看出,不合格的根源就是企业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说得明白点,就是这些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么加入过量添充母料,要么使用了回收料,至于管材专用料要么少用或者干脆就没有使用。
此次抽检的PVC管材(管件)的另一类质量问题——壁厚和平均外径不合格更令人深思:壁厚不达标自然是不法企业“短斤少两”的行为所致,而平均外径不合格则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设备技术落后,根本无法加工符合要求的管材管件;二是企业日常管理松散,尤其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甚至连起码的过程产品与最终产品检验都没有做,表明在以质量取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企业在片面追求产量和效益,以至连”平均外径尺寸”这一最起码也最容易做到的标准要求都达不到!
72%的抽检合格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凡使用了这种建筑材料的用户,10户之中就会有3户可能出现爆管、漏水、电缆因未受到套管保护而提前老化、胶皮脱落、短路、断电乃至发生触电或火灾事故;意味着这些管子不仅经受不住应有的压力和温差考验,还会因为外径和壁厚不是标准件而无法正常施工并实施无缝对接或焊接,即便勉强焊接上,也会出现渗水、漏水事故。
因此,陕西省此次对铝塑复合材料及PVC管材的抽检结果,为全行业敲响了警钟,理应引起所有塑料加工企业的重视。相关企业应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售后服务水平获取老百姓信任和市场认可,而不是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大搞价格战来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