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史至尊司马迁的故里韩城,自古人杰地灵,曾有无数文臣武将留名青史。今天的13年前,一位青年从这里走进北京高等学府,8年后,这位在北京有着不菲收入的才子,毅然辞职返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奉献才智。几年来,他倾情于韩城焦化产业的环保事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把改变家乡面貌的一腔热血,通过自己的行动,播洒到韩城的四面八方,被当地群众盛传。他,就是陕西省韩城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高彦宾。由于他的突出贡献,2006年荣获“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十佳(管理)标兵”称号,今年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开韩城焦化产业环保生产之新风
今已而立之年的高彦宾,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国际贸易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任高级销售经理,负责该公司华北区域民航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后又任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从事企业内部管理的研究工作。可以说,他所处的地点和他所做的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当他回去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时,看到家乡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时,心里不由隐隐作痛:“韩城是生养自己的地方,自己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为了让家乡早日富裕起来,2003年10月,他放弃了高端发展的机会和舒适的环境,挥别了学习、工作8年之久的首都,怀揣对故土的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开始新的创业之路。
高彦宾经过认真考察研究认为,在韩城,煤矿资源丰富,依托煤炭资源的焦化产业,占据了市域经济的半壁河山,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却都处于工艺技术设备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状态。他决定为韩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做一些事情,做焦化产业升级换代环保生产的践行人。
也巧,当时,陕西省韩城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鉴于炼焦用煤极度紧缺,决定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赴贵州进行原料市场的开发工作。高彦宾以他出众的才华,技压群雄,博得了公司领导的赏识。上任后他只身前往贵州山区考查,20多天里,他风餐露宿,越涧跨河,终于觅得了理想的原料基地。之后,他又主动请缨,带领8名技术人员,驻扎在终日阴雨连绵的大山之中。他克服种种困难,以很短时间,协商租用了一个中型洗煤厂。为了使之达到环保标准,他利用地形优势安装了生产用水闭路循环设施,100%回收了煤泥,不但额外创造了12万元的经济收益,而且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为降低成本,他与同事们反复试验,配出了合格的精煤,节约了140万元的生产成本。工人们说,“高经理带人呆的那地方简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可他整整在那呆了一年,从没有说过一个苦字!公司总经理一行去那儿视察,看到他们工作的场面时,没有人不掉泪的……”
为尽快促进企业形成循环经济的产业格局,从贵州回来后,他向公司建议上煤气净化及化产回收项目。公司领导经过研究,决定于2005年投资600万元,筹建煤气净化及化产回收系统。工程展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煤气净化效果,他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原来的工艺,将原流程中的直冷式工艺改为直冷、间冷相结合,在不新增设备的前提下,既满足了粗苯生产要求,又节约了60多万元的设备投入。在他的努力下,这个项目在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设施配置、产能消耗、产品质量指标等方面,均居陕西省同行业前茅,树起了韩城焦化产业质量和环保的第一面旗帜。
为企业根植安全生产珍惜生命之理念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高彦宾的口头禅。他认为,“员工一人的安危,关系到全家的幸福,企业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他频繁召开各级安全生产会议,举例阐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促使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珍惜生命的观念。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员工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安全事故讨论,对不安全苗头及时反映或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随着粗苯生产线建成试投产,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迫切。为切实保证员工的平安和健康,高彦宾制定了公司《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等8个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操作规则,从制度上杜绝不安全隐患。并组织成立了公司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制定了粗苯车间操作规程及《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从外部借来事故抢险演练片,组织大家观摩、训练,增加大家对事故的感性认识。为提高员工对突发灾害的应变能力,他还多次邀请市消防部门到公司进行消防培训,让大家掌握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常识。使企业具备了灵活快捷的安全生产管理防范网络体系,确保了公司“历年来无重大不安全事故发生”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高彦宾还建议公司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据统计,近三年来,公司在安全方面共计投入综合治理资金536万余元,用于制造永久性立体防护网、脚手架、桥架、爬梯、护栏等,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公司连续两年荣获省及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的称号。
抓住机遇促使企业跃上新台阶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机遇,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有
不可或缺的机遇,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把握
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促使企业快速发展。高彦宾正是这样。他十分注意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时刻捕捉促使企业发展的有利机遇。从宏观上,2006年他敏锐地看到,近年来国家为优化环境,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为抓住国家产业更新的政策机遇,促使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他极力建议公司率先开展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公司董事会接受他的建议后,他马不停蹄地跑信息,夜以继日地查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为公司提供了决策依据,使公司选定了能耗低、工艺先进、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TH4350D型焦炉。这组焦炉总投资为47000万元。为保质保量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他不顾寒风刺骨,在施工现场一呆就是一天,通过察看工程质量,调整工艺设计、施工方案,克服了多处设计弊端,给公司节约了200余万元的基建投资。今年元月,在全国局部遇到前所未有的暴雪天气之初,他就感觉到必须赶紧储备原煤的迫切性。他事先建议集中资金囤煤4万吨,在同行们被迫限产时,他们企业的生产未受丝毫影响。员工们和企业班子由衷地夸他是“神算”。
作为公司新一代的技术管理者,高彦宾触类旁通,注重创新。他先后引进先进的五级量表测试法,对质检科全体员工做了多次技术素质的系统测评,使公司的质量检验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生产配料工艺上,他长时间观察仓储、堆垛的全过程和配煤的细节,结合自己每天掌握的质检分析数据,摸索科学、经济的配料方法,探索出了“层叠侧切”新方法,每年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60余万元。历年来,他向公司提合理化建议32条,被采纳27条,公司从中获益500多万元。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相继荣获“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胜单位”和“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2007年1月,他以卓越的工作成绩荣任韩城市技能人才联合会焦化分会副会长。
四年来,作为公司主管技术安全的副经理,高彦宾事事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建议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使公司得到快速、健康地发展,产能由26万吨提高到90万吨,一跃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德修身仁爱善行感动四方
年轻的高彦宾不仅倾情投身于家乡的经济建设,他还始终以德修身,倾情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他不想让孩子们没学上,他不想让村民们没水喝——他把自己对家乡变化的期盼,通过实际行动,撒播到韩城的四面八方。提起高彦宾的仁爱善行,单位里的同事如数家珍:他为解决企业当地村民的饮水困难,捐助打井款2000元;捐资3000元帮助板桥乡前锋村小学翻修濒危校舍;给西庄镇杨村小学捐赠建校款1500元。家住韩城农村的王琴同学,早在幼年时就父母双亡,靠祖父母及叔父拉扯成人,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然而,叔父是庄户人家,也在供养着两个大学生,实在没有能力再为他拿出学费!束手无策的王琴向社会发出了求助。高彦宾闻知此事后,当即决定每年向其资助3000元的学杂费。在单位,他把同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4年来,他相继拿出6800元,帮助员工渡过突发困难;他还一直为4名在高等学府深造的员工子女资助学费1.2万元……人们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心灵被他的行为所净化。
自担任韩城市政协委员以来,高彦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倾力关注龙门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发展,为园区的交通、电力、排洪、垃圾堆放和生态工业建设等问题鼓与呼,为新城区义务教育网络分布及居民用水建言献策,体现了新一代青年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素养,为韩城市的广大青年起到了表率作用,当之无愧地被评为渭南市200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
高彦宾给人的印象是“饱满的谷穗”,内敛谦逊。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举动,凭着对家乡浓烈的爱和扎实的工作,践行着他报效韩城的理想,在默默的付出中,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不难想象,乘着韩城经济发展的契机,这位德才兼备、执著坚韧的年轻才子,必将为韩城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朱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