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桂花芬芳暖人间

2023年10月08日

车子在宜君的山道上颠簸了近3个小时,我们到达了马坊镇敬老院。夕阳照着黄土地上的山梁,稀疏的树叶上余晖点点。傍山而建的一排平房前,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安详地坐在树荫下聊天。王桂芳坐在院前的土坡上等待我们,院内一个中年男人正在忙碌着给一群小鸡喂食。“老了,有些干不动了,最近把我弟弟雇来帮忙,每月600块。”王桂芳指着干活的男子介绍说,脸上流露着丝丝无奈。

陪同的铜川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见到王桂芳,立刻动情地介绍说:23年里,王桂芳几乎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生火做饭,为的是不饿着起早的老人;收拾完厨房,又要拆洗、缝补,为的是老人睡觉舒服、穿衣卫生;到了晚上,烧一大锅热水,挨个给老人擦洗身体,为的是老人舒适轻松;平时养猪、养鸡,夏秋两季还要犁地、收种,为的是老人的生活有经济来源……这就是她过的日子。

1985年6月,宜君县要成立4家敬老院,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远近闻名的“孝敬儿媳”王桂芳。“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我丈夫腿是残疾,3个孩子还都在上学,我要是去敬老院伺候老人,家里就没了顶梁柱。”回忆起当年的情况,王桂芳很是感慨,“我们两口子都是党员,党员就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这样我就进了敬老院。”刚起步的太安镇敬老院条件很艰苦,王桂芳一个月只有40元的工资,连吃粮都是在家里拿的。为了照顾好老人,王桂芳从进敬老院那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敬老院。每年春节,儿女们对此都有怨言。“我一走,老人连饭都吃不到嘴里,既然把老人接来了,就要让老人过上和有儿女一样的生活。”这样的解释,王桂芳对儿女已经连续说了23年。

20多年来,敬老院里每年都住着五六个孤寡老人,1989年最多时有13人,最长一位住了16年,最短的只有3个月。每天早上,等老人起床后,王桂芳便挨个铺床叠被,打扫房间。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她每天为他们端大小便,定期为他们洗头、梳头、洗身,及时翻晒被褥,洗衣物。为调剂口味,她每天变换不同的花样,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晚上,直到每位老人上床后,她才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到了冬天,心细的王桂芳每天早晨总是早早起床,赶在老人起床前,为他们一个个生好火炉。

一位名叫李光普的老人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瘫痪在床。王桂芳坚持每天给他喂吃喂喝,清理大小便。老人的病一发作就拆被子,撕衣服,毁床单,有时把整个房间折腾得天昏地暗。王桂芳就只好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为了平息老人的情绪,她还一遍遍为喜欢秦腔的老人唱秦腔。就这样,老人平安地度过了最后的一年时光。临终前,老人紧紧拉住王桂芳的手,深情地说:“桂芳呀,你不是我的亲生女儿,可做得比亲生女儿还要好。我知足了。”23年间,先后有27位老人就这样安详地在王桂芳身边走了,年龄最大的有86岁,最小的65岁,王桂芳至今还能清楚的说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喜好,在追忆和点评这些已逝的生命里,王桂芳显出不舍和怜惜。为了节省钱,27个过世老人的寿衣都是她买来布,等闲下来时,她一针一线地为老人们缝寿衣,按照风俗临终前要让每一个老人把寿衣穿上。可也有让她措手不及的。“1994年的一天下午,我去喂猪,看见一个老人倒在厕所。我赶忙进去,老人叫侯启福。我蹲下来把老人揽到脊背上,唾液、口水流了我一脖颈,几乎就在我的脊背上老人就去世了。”老人去得太突然了,她找来三个人给老人整容穿衣。对方张口就要300元,这对敬老院来说是天文数字般的开支。桂芳希望能少些,对方说啥也不行。倔强的王桂芳把泪水吞进肚子,把衣服一件一件套在一起,把一条绳子结成环,一头套在自己身上,一头套在遗体的脖子上,把老人身体抬起来,然后把寿衣穿上。

王桂芳已经记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吃团圆饭了。自从当上敬老院院长,她再没回家过一个春节。每年除夕,她都把全院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王桂芳的家离敬老院虽然只有二三里路,但到敬老院工作后,她就很少在家里过夜,十几年来没给爱人和孩子做过几顿像样的饭菜,甚至衣服也是他们自己洗。

前几年,患有高血压病的老父亲病危想见她最后一面,捎话让王桂芳回去,可当时敬老院也有两位老人卧病床上。她两次走出院门,最后还是因为不放心而留了下来。当时心想等敬老院的两位老人病情稍稍稳定一些再回去看父亲,没想到村里再来人叫她时,带来的却是老人已经咽气的噩耗!强忍着内心的自责和悲痛,她匆匆回去安葬了老父亲。按当地风俗,父亲去世“头七”过后,女儿才能离去,可王桂芳在埋葬父亲的当天,就摸黑回到了敬老院。面对有些不理解的家人,她流着眼泪说:“我实在放心不下敬老院里的老人们。

23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冲淡王桂芳照顾老人的激情。“儿女们也劝我回家享几天清福,但没找下合适的人接着照顾老人,我就不能走。就是这些年年龄大了,自己腿脚有些不方便,犁地撵不上牛了。”

王桂芳至今愧疚的是,三个孩子特别是小儿子当初学习都很好,小儿子刚上初中时还是年级前三名,可由于自己没有时间管,加之丈夫又有病,结果孩子都没上成学。但她欣慰地说:“孩子们现在理解了,都很孝顺,大儿子心疼我,已经保证要接我的班,到敬老院照顾老人。” 本报记者 刘公望

上篇:新形势下做好青年员工思想工作的思考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8/7/2008070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7/02/27587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