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从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传来喜讯:中国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钢结构车间电焊组工长、电焊高级技师、共产党员王汝运荣膺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技术工人”殊荣。一时间,一股学习王汝运先进事迹,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热潮在中铁宝桥迅速掀起!
从业21年来,38岁的王汝运克服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低学历”的先天不足,成功“焊”出了一条通往“高技能”、“专家型”的完美轨迹。
热血铸就“金牌”
1999年7月22日22时24分,全长2958米,主跨为628米,当时在同类桥型中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宏伟工程——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正式合龙。经在场专家的认真监测后郑重宣布:合龙焊缝宽度仅为10毫米,焊接探伤合格率100%,合拢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听到这一消息,此时在长江大堤上的王汝运顿时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由中铁宝桥承建的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是一座大型钢结构桥梁,主要由拼装、焊接而成,其中的关键焊接工作必须在长江上现场完成。
冬天的江面上,大风刮到8级以上,人在桥面几乎站不住脚;而一到夏天,桥面上的温度更是达到60多度,晒得人头晕脑胀。自然条件的恶劣并不可怕,最难的是桥位环缝焊接必须采用熔透单面焊双面成形工艺。对此,中铁宝桥领导及时选拔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并火线点兵指派28岁的王汝运担任队长,主攻条件最艰苦、难度最大的桥位钢箱梁环缝焊接。起初,由突击队员负责的环缝探伤合格率总是上不去,身为队长的王汝运只好硬着头皮去请教隔壁外省的施工队焊工。没想到同行只说了一句:“不会干跑来干什么,还不如卷铺盖回家算了!”这句话,顿使王汝运无地自容。然而,生性倔犟的王汝运就是不信邪,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攻破难关,很快出现了第一个100%探伤合格率。
知识改变命运
王汝运除了跟技术好、品行端的于凤才师傅一板一眼刻苦练习外,为了及早在操作上“入门”,他还模仿当年“杨露蝉偷学陈式太极拳”的方法,“偷学”小组其他师傅的操作要领。他一边主动帮助师傅们清理卫生,准备工装,甚至打饭倒茶,一边仔细“望闻问切”。时间一长,很多师傅都被他的真诚和爱心打动了,开始给他手把手教、面对面讲手工焊、仰焊等操作要领,慢慢地逐一被他攻克和掌握。
王汝运知道,实际操作可以跟师傅学,理论知识只能靠自己。为此,他自费购买了大量焊接方面的书籍。每天下班一回到宿舍,就捧起《焊接结构》、《电焊工工艺学》、《金属学与热处理学》,一字一句开始艰苦的学习,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钟。21年来,他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书、写过多少字,留在身边的是十几个厚厚的笔记本和7枝写坏的钢笔。
天道酬勤!1999年,成为中铁宝桥建厂以来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003年,王汝运在中国中铁青年焊工大赛的赛场上,夺得了个人、团体两个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年,王汝运被中铁宝桥破格晋升为电焊高级技师。
奋斗升华人生
2003年,有着100多名职工的中铁宝桥第一大班组——钢结构车间电焊组工长的重任传递到了王汝运的手中。为了建好班组带好队伍,王汝运自费购买了许多专业学习书籍,建起了优秀焊接作品陈列室,定期开展小组人员技术比武和技能培训,并毫无保留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小组职工。2003年以来,王汝运同时担任了中铁宝桥焊工教练和班组工长。他义务为中铁宝桥6个驻外项目部培养和输送了40多名优秀焊工,个个都是中坚力量。
“低学历不能低水平,小焊枪写出大人生”,在王汝运的书桌玻璃板压着一张小纸条,上面赫然写着这样一句座右铭。王汝运说:“这是我写给自己的一句话,每次看到它的时候,我都会感到一股无穷的力量油然而生,一天的劳累和疲乏便荡然无存……”
(吴卫民 蒋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