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8月9日上午10时55分,北京奥运会首枚金牌在北京射击馆产生,中国选手杜丽仅列第五,夺取“首金”希望落空。对于杜丽的失利,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被戏称为“愤青集中营”的互联网上,鲜见有“网络愤青”对杜丽的批评指责,看到的却是海量的宽容和鼓励。“别太伤心,“你是我们的英雄不能太受伤!”、“杜丽不哭,调整状态四天后再战!”这一条条“温情评论”,正见证着中国和中国人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曾几何时,我们对金牌看得很重。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起,中国人一直对奥运金牌魂牵梦萦。甚至以金牌论英雄、以成败得失来衡量一个运动员的爱国心。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伤上场的体操王子李宁在吊环中脚挂于环、在跳马中重跌于地时,并未获得观众的谅解,反而遭到接二连三的非议。这种不片面的金牌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运动员在大赛上正常发挥竞技水平,也淡化了“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
究其原因,这是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的渴望过于急切所致。曾几何时,我们把奥运金牌看得太过沉重。这种金牌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误,而是开放不久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急切而稚嫩的国民心态的自然流露。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和中国人,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看待金牌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金牌论英雄,到用宽容办奥运,见证着中国在跨越式发展中不断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自信成熟。这是中国和中国人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标志。也是对“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奥运理念的深刻诠释。
诚然,金牌数量的提升可以见证一个大国的进步。但是,这种对失利运动员独特的“温情鼓励”,却比金牌得失和金牌数量本身“含金量”更高。亿万国人对杜丽的“温暖评论”,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和“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文明古国——中国的又一次完美宣示和私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