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形式出现了国有企业、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多种体制,在发展形式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着市场经济培育的日趋成熟,增强依法治企能力,减少企业风险,实现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对企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笔者就法律在企业发展中有何作用,如何理解法律的作用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企业发展体制的多样性,是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
改革前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尽管存在少量集体企业,但其管理体制与国营企业并无实质区别。企业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企业,而是党和政府控制下的行政机构。基此,政府开始了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破天荒的改革思路。从1984至1993年,中共中央经过六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权、人事权、财产权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把企业发展逐步纳入市场管理范围,是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成为自主发展的独立个体。经营方式也多样化,具体包括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营企业等不同类型,大量的企业应运而生,尤其是私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得到蓬勃发展。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拥有了较为独立的市场权利,追求较为独立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已具有典型的市场特征。企业发展也由原来的政府统一管理转变为依法经营,接受法律的制约和规范的独立经营者。中国30多年的发展实践乃是一场活生生的、深层次的法律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运动。在企业和我国法律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却忽视了以法律作为指引,既有法律本身的缺陷因素,也有法律意识培养滞后的因素。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应对市场风险,经受市场环境的考验,加强企业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实现依法治企,是对企业发展的紧迫要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是依法治企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制经济,法律的完善与制度的健全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这些行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的判断具有随意性,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这就是法律风险。如何规范企业行为,就成了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企业法制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特别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漏洞和法律风险。因为涉及法律的事务增多,违法、违约和被违法、违约侵害的机会就随之增多,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法律的日趋完备,市场培育趋于成熟,企业发展走法制化轨道势在必行,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加快企业法制化进程是企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实现依法治企是减少企业风险,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
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三个薄弱环节:一是企业法制建设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性,企业法制建设不自觉、不主动;二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重大投资决策、重大经营活动或企业改制工作等前期工作仍缺少法律工作人员的参与。三是一些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不够,或因法律意识淡薄不自觉地违法经营,或认为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就可以不顾法律约束,或存在钻法律空子的侥幸心理,有意打“擦边球”。就经营决策及经营管理而言,法律的重要意义有两点:其一,给法律准确定位:法律是贯穿经营活动始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性工具,是企业家统揽全局中不可或缺的举措。其二,了解什么样的经济运作需要法律介入,需要何种法律及如何介入。
法律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法律参谋、法律保障、法律培训、法律监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部分认为法制经济就是照章经营、依法经营。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空洞或不全面的。法制经济要求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将法律放到与经营同样的高度来思考,将法律和经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发展和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在法商结合的时代,商业依靠法律来规范,法律也不断影响着商业,企业寻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依法经营。首先,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在这一层面上,企业自身是不需要也不能够创新的,只能是对这些规则进行充分灵活地理解与适用,使自己的经营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轨道内有序进行:其次,在法律、法规所确定的范围内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发展道路。所有企业经营者都应该思考如何在经营中利用法律为战略资产,结合企业策略与法律分析,形成政策分析,兴利防弊,进而达到企业经营之目标。
依法经营是建立企业良性发展秩序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基上所述,通过企业工会组织在职工中普及法律知识,在管理人员中加强法律培训,为企业依法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也只有依法经营,才能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认真贯彻。所以,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的法律意识,在职工中普及法律知识,减少企业风险,实现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