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恶臭,洗碗池散落着污垢和碗筷,几个工人正把冲刷完毕的碗筷放在地上晾干,旁边的地上还散落着包装用的塑封袋,上面赫然印着:本餐具经过严格消毒,请放心使用。这是记者在通州区一家黑作坊看到的情景。
工业纯碱增白黑作坊成为“主力军”
不到二十平方米的院子里,一间办公室,一间休息室,还有几个洗碗用的屋子,由于是夏天,整个院子到处飘散着恶臭,院子里地砖下不断向上渗着污水,不过赵梅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和其他工人一样,她熟练的把餐具放到一个布满污垢和菜渣的池子里,从旁边地上拿起装着“清洗剂”的白桶,随后,又从地上一个印着“工业纯碱”的编织袋里倒出一些白色的粉末,“用碱干吗呢?”记者问道,“用碱洗白些。”她抬了一下头,轻声告诉记者。对于她和其他工人来说,每天两千多套的清洗量,越早干完就可以早点收工。而她们要干的,除了洗碗,还要把洗净的碗筷晾干,再用手工把塑封包装把餐具包好、装箱。
“哪有啥高温消毒啊,那个机器根本就坏了。”她指着屋里一个布满污垢高温消毒机床告诉记者,“电费太贵了,消毒柜和烘干机都只是个摆设。”而从机器口油污晕黑的布条也恰恰印证了她这番话。
100多家工厂上规模不达十家
“每天北京市使用的消毒餐具达到40万套,这个市场才刚刚打开,我们测算了一下,真正发展起来预计能够有200多万套的需求。”一家名叫“喜乐迪”相对较正规的餐具消毒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而现在北京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做消毒餐具的企业就有上百家。但实际上,这里面真正正规的还不到十家,其他的大多也是小作坊,没有登记还在生产的黑作坊更是不计其数。”
“随便到工商登记一下,买好餐具,雇几个工人,找个边远的郊区租个小房子就可以干了,没有标准,无人监管才是造成这个行业这样混乱的根本所在。”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说。 (杨烨 刘璐璐 吕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