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省统计局公布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结果,从监测结果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区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全省区域经济呈现出争创一流、争先进位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发展氛围。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三大区域发展差异悬殊。2007年,在“十强县”中,资源优势明显的陕北占了7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牢固的关中占了3席。综合排名前十名的有七个在陕北,关中占三席,陕南依旧是空白,陕南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最高的汉中市南郑县排名第19位。在城区监测中,位次靠前的全被关中占据,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全省十市一区中,除西安、宝鸡、咸阳外,其余各市辖区仍以农业为主,城市经济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经济指标差距明显。监测结果显示,在全省83个县(市)和24个区中,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差异很大。据测算,83个县(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大主要指标的前10名平均值分别是后10名平均值的23倍、93倍、1.8倍和2.3倍;24个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大主要指标的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12倍、42.9倍、1.6倍和3倍。
县域经济缺乏长期支撑产业。我省县域中,“十强县”大部分依靠能源产业支撑,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风险较大,而且这些产业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传导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其他县(市)由于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在连续几届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评价中,位次变化波动也相应较大。
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张晓光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较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工业化程度较低,各地经济发展中均把工业强县作为第一战略,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县区总体竞争力和格局,产业结构优势决定县域经济优势;县域财政收入偏低,农民收入偏低,县域财政基本用于保工资,有的县的财政保工资仍有困难;县域经济缺乏实力较强的产业相支撑,没有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实习生 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