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桦·
对外界关心的央企薪酬问题,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驳斥了央企高管天价薪酬的说法,称2006年央企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仅为53.1万元,并非天价薪酬。
此番驳斥一度让我不知今夕是何夕。国资委拿2006年的数据来证明企业负责同志收入是何其一般。于是我更加确信,2006年央企高管的薪酬并非历史最高的一年。尽管如此,国资委眼中的“区区”53.1万年薪,在广大工薪阶层看来,却可能是一套房子;在广大农民的眼中,则可能是半辈子的收成。
如果说2008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那为什么不拿2007年的数据说事呢?更何况,2007年是舆论对央企高管年薪争议最激烈的一年。以神华集团为例,2007年16位高管年薪共2404万元,平均每人150.25万元,超过百万元的高管年薪8位,而两位副总裁郝贵和王金力年薪均为304万元。在整个金融系统与能源系统,高管年薪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如果算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6000多万年薪,2007年的国企高管薪酬平均数很可能将大大超过53.1万元。
平均数是一个很容易掩盖问题的数据,当我们需要直面最突出的问题时,一平均,大问题就神奇消失了。温家宝总理有一个著名的乘除法理论,他说,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人口,都是小数;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口,就成了大问题。显而易见,国资委有关官员这次的计算方法,不可能是向公众展示真实的央企薪酬问题,而是试图蒙蔽公众的认知,平息舆论对央企高管薪酬的不满。
不过,我并不认为国资委刻意“降低”央企高管薪酬水平,是护犊情结在起作用。其真正的意图大概是想掩盖管理上的不力。因为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国企高管薪酬问题,国资委曾誓言整顿,并出台了具体规定,譬如,要求国企高管年薪不能超过一般职工平均工资的13倍。但由于整治效果不佳,因此也只能为自己圆个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