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振周
赢政在灭六国后,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秦王的头衔不足以体现自己的伟大,于是自称“皇帝”,追尊其父、已死去26年的庄襄王为“太上皇”。
不久,秦灭汉兴,刘邦当了皇帝,起初,刘邦并没有想到父亲的名分问题,只是按惯例“五日一朝太公”。那位在江苏沛县务农出身的刘老爹,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朝拜。只是有位“家令”多事,他告知太公:“天无二日,土无二主,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所以,当刘邦再次来到父亲住所时,“太公拥慧(笤帚)迎门却行”(《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得知原因后,意识到血缘伦理与体制上的矛盾,就把父亲尊为太上皇。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也乘机起兵。但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既是君臣又是表兄弟,以何名义起兵对自己有利?于是,李渊在攻下长安以后,立杨侑为恭帝,把困在扬州的杨广尊为太上皇,使自己的造反有个合法的旗帜。这种做法被后代频频效仿: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又让李渊当了太上皇,宫廷政变演绎为合法的禅让,杀兄逼父的罪名被巧妙地掩饰。史书记载,让位后的李渊心情郁郁寡欢。
北宋的徽宗,在金兵压境自己无力抵抗时,便把皇位让给儿子钦宗,自己跑到江南当了太上皇,最后父子同被金兵掳去,客死异乡。他另一个儿子南宋高宗赵构,56岁时自动禅位于养子赵眘,甘当太上皇。表面是自愿,其实是无奈。战乱不止,内外交困、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赵构身心疲惫。
赵眘执政以后,立志北伐收复国土。但一阵轰轰烈烈以后,无论是武力北伐还是外交斗争都连遭失败,不得不效法宋高宗,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惇(光宗),自己当了太上皇。
土木堡事变后成了太上皇的明英宗,不但不感谢新皇帝把他从敌人手中救回来,还在8年后又夺回了皇帝的宝座。果然到了清朝的乾隆帝就让太上皇成为骑在皇帝头上的庞然大物,这位乾隆爷在他导演的禅让典礼快要结束时,面对即将失去的皇权,实在心有不甘,于是临时变卦,下诏改变原定的程序,将本人名为太上皇,但大权不交,身不离皇宫。这使嘉庆帝成了历史上有着4年实习皇帝经历的帝王。这期间,皇帝不但要看太上皇的脸色行事,连太上皇的权臣也不敢得罪,皇帝倒成了摆设。
至此“太上皇”完成了从有名无实到名至实归的转变。太上皇从虚名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的过程,使后来的人们逐渐发现了个中玄机:皇帝也是可以被操控使其成为虚设,操控皇帝的关键在于手法巧妙。后来的慈禧对此心领神会。她在刚成为太后不久,即暗示朝中大臣,奏请太后仿照历史上的垂帘听政,替小皇帝掌权,最终击败八大臣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成为不称太上皇的太上皇。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使用种种卑劣手段,掌控了国家权力,在其没有修改《临时约法》之前,实际上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