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李志胜
胡同口有一个炸“老鸹头”的小摊。小摊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妇人和一个约三十来岁的小伙。老妇人负责起面、下锅、翻个,小伙子负责从油锅里出成品、过秤、收钱。一辆旧三轮车,一口油锅,外加一只大面盆、一个盘秤,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老鸹头”是我们这里对油馍的俗称。油馍的形状是圆的,似老鸹的头,故得名。炸好的“老鸹头”,顶部白亮、泛着油光,底部焦黄、香脆,咬一口,里面会现出像蜂窝一样的一个个小孔,让人“满嘴惬意”的同时,不禁也由衷涌出联翩遐想。
清早傍晚,这个小摊的生意分外红火。周围家属楼的居民,闻香而起,纷至沓来,好像那五块钱一斤的“老鸹头”,眼下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绝佳美食。
我是在出差数日疲惫归来的那天下午发现这个小摊的。中午我喝了些酒,没好好吃饭,当时到了家门口,望着那刚出锅的“老鸹头”,我顿感肚子里饿得咕噜噜的,于是买了五块钱的,且一边付款,一边忍不住大快朵颐。老妇人在一旁直劝我:“同志,别急、别急,刚出锅的,小心烫着。”
从健康的角度,我知道油炸食品“老鸹头”不能多吃,但喜食的天性还是让我隔三差五,便要去胡同口的小摊上买个一斤半斤的解解馋。特别是最近我听说了他们的一些情况,更是时不时地走过去,与他们搭上几句话语,并趁机支持一下他们的生意。
炸“老鸹头”的老妇人和那小伙子系母子关系,他们原来是我一位同事的同乡。早年,老妇人比较娇惯儿子,以致于儿子后来与人打架,误伤人命坐了牢。去年冬天,小伙子刑满释放,老妇人看不惯四邻八家“鄙视”的目光,一气之下带着儿子来到了这座城市。他们租住了我同事的一间地下室,靠老妇人祖传的炸“老鸹头”的手艺谋生……
“我们没啥本钱,可儿子还得想法娶媳妇呀!再说,我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所以在我还能动弹的时候,我就先带儿子蹚蹚挣钱的门路。”
老妇人朴实的话语,自上周日我们的一次交谈后,一直在我的心底里回荡。而她,论年龄也不比我母亲小几岁,可她仍还在为“不争气”儿子的后半生谋划、操劳,这真是慈母恩情深,春晖暖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