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怀军,1997年7月至今,一直在咸阳日报社工作。身为新闻工作者,参加工作以来,高怀军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自己从业的第一要求,把做人的原则与做事的准则统一于个人的新闻工作实践,以出色的业绩和优秀的品德赢得了大家好评。
数十年如一日,他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杜绝了几十起重大政治差错,维护了党报的权威性,创造了记者采访无重大失误,编辑编稿无重大差错,审稿无重大政治偏差,出报差错零记录的好成绩。
在繁忙的编审工作中,他常常挤出休息时间,采访思考,写稿。许多作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抓大主题,选新角度,观点独到,剖析深刻,在社会上产生了持久的生命力。2005年以来,咸阳日报社90%以上的社沦、评论员文章出自他手,发表时计数目篇。他紧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难点,理性分析研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先后撰写的《风雨过后是彩虹——永寿布尔山羊发展调查》《改制不是终点》《彬长旬东煤田开发系列报道》《西安离咸阳的距离有多远——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思考》《从陕西经济强市到西部经济强市》《发展是兴咸富民的第一要务》《咸阳巧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难题》等近百篇深度报道,选题准、立意深、观点新,在全省媒体中深刻地剖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对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3月,按照咸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千亿”的发展目标,他和记者一起,深入基层,扎实采访,发表的系列述评,对实现预定目标提出的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受到有关领导高度赞扬。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