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农高会给他们带来新变化

2023年09月02日

半人高的大茄子、重量超过成年人的巨型南瓜、长在花盆里的蘑菇……5日在陕西杨凌开幕的第18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一批高科技农产品颠覆传统形象登台,引得众人驻足围观,啧啧称奇,无不感叹着高新科技的神奇魅力。

“灰头土脸、简单粗放”是人们对农产品的传统印象,然而这些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在充分展示本届农高会高新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我国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农业科技的运用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高科技培育的超大茄子,有人注目。

农高会上找到了致富路

果农王水龙是位身材高大的渭北汉子,凭借精湛的苹果管理技术,在陕西富平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在几年前,王水龙和许多农户一样,在苹果施肥管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那时候给果树施肥,偏重于氮磷钾。”王水龙说:“有机肥肥源少,除了偶尔用一些少量的农家肥,几乎没有给果树施用过有机肥。”记者了解到,除了肥源,困扰王水龙的主要问题是观念。王水龙说:“大家都施用氮磷钾,你一个人去打破这种传统的施肥方法,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创新的观念是办不到的。那几年,果树生长不够健壮,果子含糖量不高,果个差异太大,成熟相对较晚,抢占不了市场先机,就更谈不上卖个好价了。”

近一两年来,王水龙通过请教专家,逐渐认识到有机肥对果树的重要性,他开始关注市场上的有机肥,而鱼龙混杂的市场又让他有些茫然。2009年农高会上,王水龙在农资专区陕西华夏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上看到了“华厦宝岛”系列有机肥,这让王水龙眼前一亮。经过详细了解,他做出一个大胆的枣农孟好海一下车就奔向“农高会农业实用技术讲座”的现场。他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向专家学习先进技术。

但在几年前,孟好海可并没有这般闲适的心情。向专家咨询一些病虫害防治问题,能不能买到好的枣苗是他每年参加农高会的主要任务。而这曾经也是多数在农高会“赶集”的中国西北农民的真实缩影。

“管子的长度超过10米,人要抬着管子绕着果树跑,累得人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孟好海告诉记者,因为属于干旱缺水地区,“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让他们苦不堪言。“早前用管灌给地里浇水,100多亩地得20多个人”。

5年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节水农业专家在孟好海的家乡建立起了山地红枣示范区,应用了合理需水量与实时监测技术、效微灌工程技术和品质水肥调控技术,而这彻底改变了孟好海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以前我想都不敢想,500多亩地,用了专家们的技术,只决定:给40亩苹果地基肥全部施用“华厦宝岛”有机颗粒肥。

“仅仅一次基肥,极大弥补了果园有机肥不足的情况,果树叶茂层厚,果个大而整齐,较往年早熟5天左右,着色也快,含糖量提高1—2个百分点。去年苹果售价在每斤2.4元,最高卖到3.2元,亩产值达9000元以上。”提起去年的收获,王水龙高兴得合不拢嘴。

王水龙告诉记者:“是农高会给我提供了致富的信息和优质的农资产品,是农高会让我找到了致富的金蛋蛋!我要把参加农高会的好处告诉更多的果农,让大家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科技让生活更加从容闲适

6日中午,来自陕西榆林米脂县的

需2个人就能灌溉完,又均匀又省水,还能抽个烟、聊个天。闲了我也能去城里逛一逛了,咱也要享受生活呢!”

“现在农民的生活确实因为科技发生改变了。拿杨凌来说,节水工程实施后,增加了果蔬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民有钱也有‘闲’了。现在,报名参加旅行团的人里,农民的身影越来越多了。”杨凌当地的水利工作者周亚娟说。

作为中国农业的“硅谷”,杨凌农高会不仅仅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眼球,更是吸引着农民朋友的眼球。农高会已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获取技术、信息、产品的平台,成为他们致富取经之宝地,被广大农民视为可以助佑其发家致富、过更好生活的“福地”!

本报记者 鄢山宇

上篇:“跨界”的专家型技术工人
下篇: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之变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1/11/2011111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1-11/10/09032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