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0日

陕西工人报工报视线 “跨界”的专家型技术工人 农高会给他们带来新变化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之变 以改革创新精神求实效谋发展

当前版:第A3版:工报视线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工报视线
03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之变

“拿租金,每个月还能领900元的工资,土地流转好着呢!”11月6日,和工友忙碌在蔬菜大棚地里,38岁的杨陵区大寨镇寨西村村民党香利一脸快意。

从昔日一家人围着3亩地转,一年“刨”两三千元的收入,到如今将土地租赁给村里引来的企业发展蔬菜基地,每亩700元的年租金,并成为基地员工。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党香利真切感受着土地流转带来的增收喜悦。“自从实施了土地流转,干活儿不像以前那么累了,空闲时间少了,收入也有保障了。”党香利高兴地说。

土地存入银行后,企业、本村村民或外地农民都可以租用土地,用以规模化经营,刚开始村民们觉得,把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交给别人耕种实在不放心,但随着杨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惠农政策的出台,已让杨凌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多种模式转“活”土地,成为杨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杨陵区五泉镇是个农业大镇,全镇辖19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人,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一些外出打工人员闲置的田地向种植专业户集中,土地稀缺难题迎刃而解,还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

杨陵区五泉镇的杨凌绿飞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彪是五泉数一数二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来的百亩田地让他在农业生产上大展身手:种大棚西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让他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这些效益得益于土地的流转。”李彪告诉记者,他家共4口人,可土地才0.7亩,要想增收只能做“活”土地文章。从2008年起,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全面总结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一轴一心八园”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他就从宝鸡来到杨凌,租种五泉村里外出人员的闲田,并逐年扩大,直至现在的百亩规模。有了连片土地,他又在提高耕作效率上下工夫,添置电动喷雾器、悬耕机等高效农械,在农忙时还雇起员工,规模生产初见成效。

据了解,在五泉镇租种土地面积50亩左右的蔬菜种植大户就有二三十户。随着中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让五泉镇的农民更是吃下“定心丸”,放开了手脚。一些生产大户不仅在当地,甚至远赴他乡承租田地。

现代农业使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没有农忙农闲之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杨陵区五泉镇斜上村、揉谷镇新集村、大寨镇西小村,这三个村子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两头甜”。

西小寨村党支部书记荆卓平说:“示范园区建设以来,我们村共有980亩地流转给涉农企业,开始我担心农民无事可干,现在全村近200人除了拿地租外,还常年到企业打工,用工紧张时连60岁以上的劳力都很难找到。”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市场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而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做的第一步。”杨陵区委副书记、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桑春果告诉记者,为了减少土地流转的盲目性、无序性,杨凌采取先规划后流转的方式,先从各乡镇展开,进而带动整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土地流转”。截至目前,杨凌全区8万多亩农业用地已化为8个功能不同的园区。

两年来,杨凌全区共成立土地银行36家,涉及3个乡镇36个行政村万余农户,占总农户数的30%以上,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以上。据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据显示,在陕西省11市区中,杨凌示范区再次以24.1%的增幅稳居全省之首,绝对值仅次于西安,达7128元。

本报记者 鄢山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