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的铁轨间距为1435毫米,别的线路上允许误差在+6毫米到-2毫米之内,而在我们管辖的线路上,误差仅为±1毫米。因为包西线动车即将开行,所以对铁轨有着极高的要求。”阎良工务段张桥线桥综合车间书记党军坦言,职工为此要付出更多艰辛。
阎良工务段张桥线桥综合车间,主要负责钟家村到何寨之间,近200公里铁路的日常维护。为了方便,车间将辖区分为8个工区,每个工区都有宿舍,以保证职工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张桥车间有职工151人,其中有50人居住在张桥车站。这里职工生活区良好的硬件设施,与周边几个荒废工厂的破旧院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每个驻地条件都差不多,只是规模要比这里小一些。”据党军介绍,去年陕西省总工会与西安铁路局工会在这里合作建立文化生态示范点,在对原有的硬件设施加以翻修的基础上,还为职工打造了休闲娱乐设施,大大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大部分人都去三原参加‘会战’了,只留下我们几个人值班。”见到赵西秦时,他正与班组的其他成员对铁轨进行改道,也就是调整轨距。“先用轨距尺量,发现问题,再松动螺母调整铁轨的位置,有时候为了调整1毫米的距离要来回调整十几次。”
为方便大修,西铁局调度每天都会留出1~2小时的“天窗”时间,不安排火车通行。但在此之外,职工们干活时,就得不停避让列车。虽然工作辛苦,但职工们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赵西秦只给老婆上交2000元,“大男人抽烟喝酒花得多,何况我是工长,有时候饭点儿,大家嫌路远不想回去,我就管个饭。”
“这里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超过40岁。”不过在党军看来,只要职工肯干,年龄不是问题,他所担忧的是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由于政策原因,除了接收退伍军人,很久都没有公开招聘了。目前的现状是,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逐渐退休离开,新来的年轻人却无法独当一面。我们不缺人,缺的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才,全车间151人,一个大专生都没有。”
每年,阎良工务段都会给车间分来几名大学生,但过一阵子,这些人便被调回段上。眼看到手的人才又被抢走,党军很苦恼,毕竟以前工作靠经验,而现在要靠知识。
今年,段上又分来2名大学生,其中就有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张团结。9月份才来到张桥的他,直言自己受到了单位很多照顾。“有一次我休假,回来的时候就看见床上放着新买的电褥子,心里暖暖的。”
张团结说,有些老职工虽然没文化,不知道专业术语,但手一比划,就能解决问题,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不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
为了留住人,阎良工务段开展“三暖”工程,在生活上工作上都给予新进大学生最大的照顾,为得是抓住心,留住人。“我们也全力配合段上,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还组织家访,把段上的关心送到大学生家里。”不过,就怕他们又被调走,说着,党军苦笑了一下。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