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50多岁的老师傅杨战宝拿着自己做的工件找到了年轻的项目带头人胡彩侠,“咱这个孔距不好完成呀?”胡彩侠思考片刻说:“那就用刨床试一试。”经过反复商量,杨战宝在刨床前实现了工件的制作标准,在旁一直注视着的胡彩侠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是发生在陕西省渭河工模具总厂谐波传动分厂的一幕,据负责生产的副厂长彭胜良介绍,这个车间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生产的全是军品。主要产品是谐波减速器,被广泛运用在我国的航天、航空和电子领域,目前国内百分之八十的产品出自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台谐波减速器就诞生在这里。
胡彩侠是分厂谐波设计所的研发人员,此刻还在车间里和那位师傅沟通,她认为和一线工人的沟通非常重要,“加工的三个阶段,除了初加工,半加工和精加工都容易出现问题。”由于设备、人员技术的制约,工人制作产品可能会产生难度,但是经过与研发人员的沟通,通过变换工种,改进工艺、操作方法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彭胜良对此感触很深。对于军品,他笑道:“军品属于国防产品,千万马虎不得,一点问题都不能出。”他说,以前是大批量生产,工件是一个标准,现在由于为了提高质量,产品件件找标准,以符合军品小批量生产的特点,严格保证质量,满足质量要求,“慎之又慎”是他反复强调的。说到这,他拿出了一份某产品的流程追踪卡给记者看。这个流程卡分为几页,装订在一起,首先是“施工命令”,然后是产品的详细“流程表”:从备料、粗车、精加工再到热处理,工序都非常清晰,和说明书一样。每个工序都有工人的签字和单位盖章,“这样一来,程序、责任一目了然。”
而作为一线员工,杨战宝师傅工作时间长了,经验十分丰富,他感慨现在厂里青工多了,技术参差不齐,“我把他们的难题都会反馈给技术人员。”他主要起着“传、帮、带”的作用,给青年工人们介绍经验,提高他们的技能。
车间的二楼便是谐波设计所,这里的环境与一层之隔的车间截然不同,下面动辄是大型的机械机床,而上面都是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相同的是工作人员都在辛勤忙碌着。
负责技术研发的副厂长李剑敏正在查看产品图纸。他认为,在这个设计为主导的分厂,“小循环套大循环”,生产、研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生产、研发间的沟通外,与客户沟通,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也很重要,毕竟产品的参数制式都要以客户需求为主。“对客户不同类型的要求,产品制造过程中都要去适应,这就是我们厂长经常说的‘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李剑敏说。 本报记者 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