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各地务工人员招聘会——春风行动就开始启动了。但是,很多地方的招聘现场却有个怪现象,要招聘的人数比应聘的人数还多,有媒体指出,“招工难”与“用工荒”已经从沿海蔓延到内地。为了争抢劳动力,地方政府和企业想尽了办法,工资待遇也明显提高,但招工依然困难。
每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便为争夺民工大伤脑筋,可尽管采取了诸如涨工资、给保障、提供人性化管理等措施,“招工难”非但未见缓解,反倒日甚一日,愈加严峻。究其原因,根子恐怕还是企业转型升级跟不上形势变化的节奏。
毫无疑问,企业应对“招工难”关键在提高待遇,而要显著提高待遇,足以吸引劳动力,就必须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也恰恰在这一点上,许多企业力不从心。由于转型升级不够,依旧存在着大批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落后产能。这些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民工,另一方面又基于利润制约,提高待遇如同“挤牙膏”,承受不了过快的增长,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便出现了“招工难”。
相应地,“招工难”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由于企业普遍迫于成本压力,开出的薪酬往往是“咬着牙”看着给、比着给的,综合考量之下高的不算高、低的也不算低,结果大家都只得劳心费神拼“软实力”了。倘若企业财大气粗,月薪酬开出八九千元,招不到民工那才叫怪事。
归根结底,提高待遇离不开效益支撑,转型升级才是企业应对“招工难”的唯一出路,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做优做强的需要,也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只有利润多了,用工少了,企业才有实力改善员工待遇,才能顺利招到民工。反之,倘若企业没有忧患意识,年年爬起来靠“挤”一点利润增加薪酬吸引民工,势必会觉得招工越来越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
(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