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来参加的活动就是‘老三样’:一年统一过一次生日,年终一次员工聚餐,一年一次郊游登山。”福建省总工会日前发布的“新生代职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新生代职工对本企业文化价值认同度低,社会交往圈子狭小,自我实现手段有限,上网成为重要的“业余生活”。
调查显示,73.5%的非公企业没有综合活动场馆,没有文体专职人员,文体活动条件简陋,员工可选择性少。企业有活动场所的,其中93%是棋牌类、乒乓球、台球、健身房、篮球场,一部分有“职工书屋”;活动规模小,在有活动场所的企业中,55%的员工基本上没有主动选择的文体活动项目;场所缺乏合理、正常的开放机制等。
调查发现,新生代职工自我价值实现集中在两个方面:“知识需求”为23.7%,“技能需求”为30.6%。此外,经济收入、岗位调整、关系理顺等,均未超过10%。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对员工技能诉求产生特别大的压力与动力,许多新生代职工认为,除了技能,没有改变自己的机会与出路,他们认为,这一代打工者光靠个人的自我努力,很难真正改变命运,制约新生代职工成长的制度及机制瓶颈依然还在,比如企业内部用人机制、技能评审、社会专业级别的确认等。许多新生代职工对于“立足城市”信心不足。
对于如何判断本企业文化的价值,接受调查者中,23%的人认为“是企业的价值观与灵魂”,7%的人认为是“员工与企业的桥梁”,6%的人认为是“员工与企业共同的理想”,3%的人认为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另有11%的人认为是“喊口号”,13%的人认为是“老板的梦想”,16%的人认为是“约束员工的规定”。
上网是新生代职工选择最多的“业余生活”。其中,22.3%的人因有自己的电脑能够天天上网,24.2%的人有条件才能上网,36.1%的人偶尔上网,还有17.4%的人表示不上网或不会上网。上网的内容主要是聊天与交友,此外还有参与论坛、写博客、关注与务工者相关的事件和政策等。
调研报告指出,新生代职工文化生活状况形成的主因有:收入低微,产生“文化等级”;发展受限,形成“价值排斥”;身份模糊,形成“形象错位”;情感失衡,形成“心理负债”。对此,福建省总工会调研组认为,提高新生代职工文化生存质量,提升新生代职工的幸福指数,是一项长久的、复合的、立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层面入手,创建文化生态、素质培训、人居环境、劳动形象四个体系。
(吴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