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品和生产力,既是研究机构的困扰,也成了政府的苦恼。而2005年刚成立不久的“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不但在“唤醒”科技成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在破解融资难题上,也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没有资金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上创新。”院长程宝军说。
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还要承担西咸新区“现代制造业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发展集聚区,打造工业园,除了用地问题要解决,最难的问题就是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就是做好园区建设的“米”。程宝军介绍,陕西工研院成立6年来,一直坚持探索项目产业化融资机制的创新,结合科技创新项目进展与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研究探讨各种项目融资方案。为了破解资金瓶颈,陕西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他们出了三招,招招管用。
第一招:“开渠引水”,创设投资公司
陕西工研院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陕西雍工投资公司,经过几年的成功运作,筹集了大量资金,保证了项目需求。2007年,雍工投资成功参与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获取了较好的收益。2008年,又将工研院的创新项目打包,获得商业银行贷款3000万元,并且获得了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2010年,雍工投资利用项目开发所获得的技术专利,与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作,获得贷款1000万元。2011年,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银行协商开展保理业务,获得1000万元银行授信。第十六届西洽会上,雍工投资一鸣惊人,签订了对山西运城镁合金深加工工业园的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50亿元,资金实力彰显无遗。
第二招:依托创新项目,巧补投资“短腿”。
陕西工研院注重依托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投资。截至2011年底,陕西工研院投资控股、参股企业已达14家。一批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陕西工研院科技项目产业化平台的雏形,陕西工研院也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与陕鼓集团的合作项目“透平压缩机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实施产业化后,实现年产值2亿元,净利润2800万元,在陕鼓集团成功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西电集团将合作项目“±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作为上市募资项目,投资5亿元实施了产业化,形成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12亿元。2008年与陕西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西安智源电气有限公司,通过三年多的运行,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承接大型高技术工程的能力。
第三招:主动对接,建立产业投资平台
2010年,西安沣渭新区管委会提出在沣渭新区内规划10平方公里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特区”的战略构想。陕西工研院积极把握机遇,参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特区”建设,提出实施“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方案。2011年9月28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西安交大等五单位签订了合作建设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框架协议。陕西工研院作为实施主体,依托西安交大的科技优势,发挥自身统筹科技资源的平台作用,通过为省内大型制造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高科技含量的研发服务和制造服务,打造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
作为全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地,“2012年基地开工,便拿到该行2亿元的贷款。科技金融的创新使得小体量的陕西工研院得以撬动大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制造大产业。”程宝军说。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