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鼻的机油气味充斥着整个车间,电缆、工具箱凌乱置于地面,蓝色的工服被油渍沾染得越发陈旧。张永林额头冒着汗珠,手里拿着钳子,笑呵呵地检修着机器。“我在这工作23年,上班检修机器,下班学习机器”。带着对工作钻研的态度,张永林成了厂里有名的“大技师”。
1989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张永林只是一名普通的焊工,就连基础的焊水与熔渣比例也不明了,懵懵懂懂地开始了自己的焊工生涯。众多的工人里,他平凡到不起眼,在小小的焊枪方寸间,默默流着汗水。“刚开始我就想,一定要成为大技师。”张永林回想当初的心愿,激动地挥起拳头,表情很是坚定。在那个网络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张永林一边向老师傅们学习窍门,一边收集机器说明书进行学习。正是因为他的这股好学劲儿,让他迅速成长为了技术能手,连续多年被评为该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和铜川市青年岗位能手,每遇急难险重任务时,他凭借自己的高超技术成为领导心中的不二人选。
张永林不但好学,更爱思考,他的小发明给公司生产加了不少力。张永林现所在的240检修车间一班,主要负责公司净化供料车间、铸造车间、浇铸车间大小200余台设备的保养和日常维护。在对这些设备进行检修时,他发现供料车间的喷嘴前一米处浓相管极易磨损,工友对每周至少2次的维修头疼不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永林趴在机器前仔细观察,通过对喷嘴和浓相管磨损情况的数据分析,他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喷嘴设计不太合理,我回家赶紧查资料改善,终于想到了好法子。”张永林大胆将内管走料改为外管走料、内管走风,将材料逼至管中心,减小了对浓相管的磨损。铜川铝业公司工会副主席包广平说:“张师傅的这个发明还帮我们省下不少钱,以前几乎每个月都要花2000多元换根浓相管。”
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让张永林不敢不学习。“现在设备更新太快了,比起以前手动,现在都是编程作业。”闷热的车间里,用防雨布简单隔出一个不足15平米的休息间,走进去最显眼的就是1米长的黑板,和2米长的大桌子。张永林说:“这既是我们的休息室,也是我们的教室。”回想2005年新产品投产之初,张永林和工友们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PLC编程作业、液压传动学……这些新名词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看着焦头烂额的工友,张永林在网上和书店搜集了各种资料,并将他们重新整理,然后分享给工友,共同学习,终于将新设备拿下。
“我们是新时代的工人,靠得更多的是脑力,被大家举荐为劳模后,我的压力更大了,带动更多年轻工人学习,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事。”张永林不但这样想,更是这样做,他在维修现场,组织故障讲评,手把手示范,让更多的80后工人传承着前辈的技能。采访结束时,张永林意味深长地说:“大家都叫我‘大技师’,可我只做了‘大’的一小部分,帮助更多的工友成为金牌工人,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