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工会维权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把维护职工的保障权和企业的发展权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维护工作贯穿到改革、发展、参与、帮扶全过程,真正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减压阀”、社会和谐的“助推器”、服务职工的“勤务兵”作用,力求“五个和谐”。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近几年,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确立后,先后解决了一些工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开始提议题到和政府主要领导沟通,都是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讨论、反复协商,要高质量选议题,高效率解决问题。上年联席会不仅解决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副科级待遇和6名编制问题,财政还出资380万元为中心购置了1050平米的办公地点,投资60万元进行了装修,购置办公设施等,同年11月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中心编制到位、领导到位、硬件建设到位,为打造陕西乃至全国一流帮扶中心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韩城帮扶机制逐步实现立体化、网络化模式。
建立协调诉求机制
疏通和增强职工群众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必要措施,也是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韩城工会高度关注广大职工会员的基本需求,通过在企业建立职工诉求代理制度,帮助职工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个别企业通过每月两次的工会与总经理谈话制度,经常性向企业方反映职卫对公司的一些建议和要求,非公企业首创行政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会工作,达到了渠道畅通、信息对等。通过联席会议,西韩工贸公司每年补贴100余万元用于职工伙食,500多万元用于职工的节日活动。各大企业统一实行上下班接送职工,提高了职工途中安全感;实行职工宿舍公寓化管理,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黄河矿业集团建立了员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稳步增加机制,投资1.5亿元建设了集办公、员工住宅于一体的“矿馨园”综合小区,解决了800余名员工的住房困难。并建立保平基金会,每月补贴200元改善职工伙食,员工子女考上一本每人资助2万元,二本、三本每人资助1万元,大专资助5000元,让职工在感受企业发展的同时,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韩城工会始终把集体合同的签订作为工会协调职工与企业关系、维护职工权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在全市树立了十几个单位进行示范点建设,形成了既有以行业为主的行业性集体合同,也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区域性集体合同,较好解决了一些小企业难以单独签订集体合同的问题,提高了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目前,百人规模以上建立工会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已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2%以上。其中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达到了78家,13家企业还签订了劳保、卫生专项集体合同。
建立厂务公开机制
他们把积极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保障职工合法利益的第一道关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部门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厂务公开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非公企业每年召开一次全厂职工大会,让全厂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管理,理解企业的运行,帮助企业发展,使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得到体现。部分企业开辟“总经理信箱”、“工会主席信箱”等平台,使民主管理在非公企业已形成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已有140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有120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厂务公开制度。
建立矛盾调处机制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和化解劳动关系中不和谐因素。韩城各级工会不断推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深入开展,在全市开展“办十件实事,走百家企业,进千户家庭,访万名职工”活动。
在帮助解决了星火煤矿、燎原煤矿职工因股份转让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为职工争取补偿资金4000多万元;针对下岗职工,联合人社局、工信局开展职工培训班7期,培训职工800余人,争取公益性岗位300个,帮助400多人在企业重新上岗。配合市人社、司法等部门在百人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先后参与多起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为职工争取赔偿资金700多万元。
把“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作为检验工会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实实在在的维权行动体现工会价值,展现工会作为。市总先后联合劳动监察大队,帮助30名四川籍农民工讨要到8.4万元工资,并现场办公,指导农民工朋友填写《工会会员登记表》,免费发放会员证。远赴河南省临颖县帮助280多名韩城籍农民工讨要拖欠了17年之久的72万元工资。目前,98%的职工已经领取了补偿金,其中200多名职工被安置到公益性岗位,400多名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上班,100多名职工被民杨集团公司吸纳,使事件得到平稳妥善处理,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工会工作,赞誉工会是“党政的好帮手,职工的贴心人”。
建立困难职工救助体系
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建立困难职工微机档案管理,实施了“223”工程,确定200户特困职工进入帮扶中心实施常年救助;确定200名困难职工实行领导干部帮扶;确定300名特困职工子女安置就业。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交友帮扶活动,市总工会机关实行领导“一帮一”、同志“二帮一”,通过帮、扶、助等形式切实让所包困难职工解贫,截至目前,共有47户困难职工家庭通过交友帮扶活动走出困境,生活开始好转。为了拓宽就业渠道,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春风行动”,组织近百家企业向社会推出近400个就业岗位,为300余名应聘者进行就业登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120余人提供职业介绍,其中45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联合十堰市总工会慰问600余名十堰籍农民工,并向他们赠送了总价值达6万元的慰问品,让务工人员感受到家乡的关爱。“金秋助学”已成为工会一项顺民意、得实惠的民心工程。2011年,全市各级工会共救助学生320多名(每人2000元),救助资金高达70余万元,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圆了上大学的梦想。关心职工生活,关爱工会干部身心健康,市总工会理所当然,市总为全市基层工会主席办理了大病互助保险。各基层工会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帮扶救助工作,交通局工会为身患白血病的职工程建清组织捐款3万元,教育工会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对全系统30多名特困教职工进行慰问,林业局实行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16名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境。随着“223”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心形成小到问寒问暖、大到安排就业,实现输血、造血双向帮扶救助新特色,“有困难找工会”在韩城大地已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娘家话”。 本报记者 贺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