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题材始终是图书市场不断升温的出版选题。特别是从开卷数据对军事书每年的动销情况所做统计来看,旧书在不断地再版,资源在被重复且充分地使用。从军事类题材本身的资源特征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本源,则可以这样认为:战争的残酷和神秘注定了某些特定选题有着永远挖掘不尽的资源和孜孜以求的读者。
军事图书可分为军事文学、军事科技和军事社科,不过对编辑来说,也许从题材角度对图书进行细分更容易发现读者的兴趣和图书销售的着力点。比如兵器舰船是军事题材,将帅传记也是军事题材;战事回忆是军事题材,战争反思也是军事题材;可以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去记载一段战争,同样,也可以用虚构文学的方式去反映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口述实录,也可以客观评价,等等。对如此广泛的题材进行细分,难免会不尽完整,但是考虑到无论怎样细分,总会有一些题材在内容或理念上有所重合,比如口述实录也可以是对战争的反思,虚构文学同时也可表达军事政治理念。所以从军事图书出版题材看,可以归纳为几个细分类别热点。
兵器知识。这类书常见且有人缘,因为往往图文并茂,故经常在吸引兵器爱好者购买的同时,对少儿读者也有一定吸引力。比如《深度揭密——世界先进战备》为引进版图书,2011年7月出版。从当当网的购书评价中可见,此书大多为家长为儿童购买,虽不以儿童书面目出现,却吸引了众多少儿读者。同类书还有《简氏》系列兵器鉴赏指南、《武器百科》、《大国航母》、《全景二战-王牌武器》、《世界轻武器精粹》等。
将帅人物传记。在各个领域里都有名人效应,图书当然也不例外。一位有影响力的将军的生平和他的作战经历,或者一位政治家以及他所策动的战事,会吸引多少读者不言而喻。实际上,一些人物传记书的畅销,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对传主本人的好奇,对历史和战争细节的好奇,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到作者因素对图书的影响。子女写父辈,会包含更多的亲情和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张爱萍将军的儿子张胜所写《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所著《我的父亲罗荣桓》,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所著《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等,因为有亲情间的私密对话,而这些对话又多涉及战争年代的人物、事件,角度较为私人,读者的阅读感受就会亲切而从容。有出版社从选题系列的角度为这类书起名叫“父辈丛书”,也是从读者心理出发,认为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书会刺激更多普通读者的阅读欲望。此外,一些成系列的将帅录,是读者了解一支部队,一场战争,甚至一段历史的入口,对于特定的读者群会有独家吸引力。比如《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因为有对刘亚楼、贺晋年等人军事生涯的描述,且有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实录而受关注。 □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