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丹阳观传奇

2023年09月02日

·陈练斌·

乘车沿杨凌——哑柏公路南行约半个小时,就到了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道教故地——丹阳观。

丹阳观位于秦岭山脉北麓一个南北走向的瓮圈凹梁中。据记载,很久以前,这里庙宇错落,翠屏叠嶂,东接经台,西连太白,南依云烟万状的秦岭,北眺横若素练的渭水,中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是山水俱佳的道教仙境福地。

丹阳观原名“洞清庵”,历史上屡经兴废,多次易名。元碑记载,丹阳观始建年代,远不可考。“丹阳观先师传”序载,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于姬谷屯兵时,入两河谷(今之哑柏两河口)堪察地形,曾在这里朝圣,因神庙建在土石洞内,故名洞清庵。据《丁卯集》记载,隋末江苏丹阳人许浑,曾在丹阳观的南溪一带(南溪有误,即今之闹庄河)建造别墅,与其兄隐居,后来他出资扩建洞清庵,将该庵命名为“丹阳观”,一直沿续到五代末。宋代以来,观中道人又将丹阳观改名为“洞清庵”。

元代初年,咸阳道人王重阳的大弟子马钰(号丹阳子)入住洞清庵,在这里建了一座(为当时中国道教庙宇之最)“斗姥元辰楼”,使衰败的洞清庵渐渐振兴起来。后来,遇仙派内部一些门人主张“三教合一”、“释心见性”,将佛教道观修塔等习俗引入进来,先后在此修建了五层六楼的朱雀塔和玄武塔,随后盖起了朱雀庙、玄武庙和青龙、白虎塔庙。同时期,观中乾道和坤道门人,在对面棲云庵大院正中央建了一座六层“紫云塔”。至此,丹阳观东、西、南、北、中五塔鼎立、盛况空前的局面形成,声威大振,成为关中一大景色。1183年,马丹阳去世后,道界为纪念马丹阳又将洞清庵改名为“丹阳观”,并在前院山门里为他修建了一座“丹阳宫”,随后扩修了玉凤山、翠屏山、葫芦山、棲云庵、八仙洞等景点,使丹阳观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清朝时,因太后游历拾麦至此,康熙帝勒旨重建丹阳观,赏赐御棍四根,并亲题了匾牌。清末民初,丹阳观屡遭兵焚,到解放前只留下后院、玉皇阁、三清殿、南北殿,其它30余座庙宇已荡然无存。解放后,经过拆除和“文革”破坏,丹阳观现今只留下一座玉皇阁。

千百年来,丹阳观许多栩栩如生、美妙神奇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目前,为弘扬道教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建设和谐新农村,在上级有关部门、各界热心人士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丹阳观正在修复重建之中。

王重阳、马丹阳与丹阳观“古洞仙音”遗址,位于三清殿后面翠竹林山崖上,是“丹阳观八景”之一。这里自金至元代,为咸阳道人王重阳(王喆)及弟子马丹阳悟道神化之所。

据历史记载,王重阳曾在楼观台、首阳山、重阳宫等地住过,金元时期来到洞清庵,精研道教,他在这里酝酿并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道教——“全真道”宗法,其教以“三教圆融”、“释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主张“三教合一”:“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未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王重阳在此居住三年多时间,对全真教已胸有成竹,然后东出函谷,去山东牟平(今山东蓬莱)传道。他在那里收了马钰(丹阳子)、邱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刘处玄(长生子)、洒处端(长真子)、郝大通(广郎子)、孙不尔(玉真子)七人为入门弟子,扩充了全真教。后来,王重阳在山东登州病逝后,马丹阳和其他六位弟子,按照师傅临终吩咐,历经千辛万苦,将他的遗体运回关中,安葬在首阳山下,并在陵墓前修献殿、建重阳祖师庵(先仍叫祖庵),作为永久纪念。为师傅守孝三年后,马丹阳和弟子们离宫,各自修行悟道。其中,他只身一人来到了洞清庵。

马丹阳当年在山东时,他和妻子孙不尔被王重阳吸收为入门弟子后,将家产、土地全部捐赠给道教。孤身到洞清庵后,他深知自己是全真道的第一代门人,全真七子的老大,便立誓要扎根悟道修真,将全真道义发扬光大。

马丹阳初来洞清庵时,当地人只知道他是个云游道人,并不知道他能扎针医病。传说,第二年已到忙口,马丹阳见庵山门外的龙、虎二槐树,迟迟不生枝芽,似有枯死之相,他左思右想无计可施,便大胆用手中银针,针刺二槐达四十九天,才使二槐胚芽迸发,获得新生。众人光天化日之下目睹此举,无不为之惊奇,叹为观止,方知马道长不是非凡之辈。后来,有一孕妇,因生产失血过多死亡,埋葬时被过路的马丹阳看见,他断言此妇能活,让人抬回开棺取出,后经一夜救治,孕妇死而复生,并顺利生下一男孩。此话传开,前来找马丹阳学医、治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不论贫富,一律接纳救治。从此以后,马丹阳在洞清庵救活了不少人,就连牲畜、家禽有病也都施以善心,以银针治愈,被四邻八乡的民众誉之为“神针——马丹阳”。

为了扩大道教在民间的影响,马丹阳在医病救人的同时,招收俗家弟子和民间居士讲经论道,他将师傅供奉在原洞内,在旁边另开一洞,每晚和道徒们诵经超度。传说,马丹阳在他的洞内做功时,常听到隔壁洞内(重阳洞)有朗朗经声和清脆的木鱼声。开始,他并没有在意,后来,他的道徒推开(重阳洞)门一看,洞里空无一人,感到神奇。后来,天长日久,道徒们发现,每晚三更后,(重阳洞)门若开,什么动静也没有;洞门若闭,就有朗朗经声,夜夜如此,终年不断。于是,当地民众得知后,都将供奉王重阳之洞,称呼为“神仙洞”。

后来,马丹阳在全真教基础上创立了遇仙派,传授全真武功及内丹功法,他教习的弟子,个个武功高强,且武德高尚,使道教在民众中深深扎下了根。他还主张乾坤合辙,天人合一,与其他全真师弟一道在“棲云庵”办起了坤道院,把全真道和坤道集中起来,由孙不尔带领七人轮流讲课授道,开创了道教中乾、坤分住的先例,为以后的道学研究、武功健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与临近“龙泉寺”、“清凉寺”的佛教和尚和睦相处,各领善政,使洞清庵昔日凄凉的面貌焕然一新。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洞清庵建了一座“斗母元辰楼”,打破九星围绕斗母的固有传统,将十二元辰围坐在斗母周围,每年将当值元辰推向正门,既使十二相各相之人都有了本命元辰,又顺应了各相之人平等、和谐相处的民心,为道教神明开创了先例,真可谓道心独具、独树一帜,并且他为建该楼,四处化缘,除三秦关中外,还到过山东、河南、河北,远涉甘、宁、青、新、川、皖,他立誓三天不吃饭也要省下一两银,历经七年的苦心化缘,终将楼盖成。

马丹阳在洞清庵修建道观,广泛开展道教活动,在此完成的名著《神针赋》、《金玉集》、《精徽集》、《渐悟集》等,对后世的医疗保健、振兴道教各下院产生了深远影响。1183年农历腊月二十二,马丹阳在洞清庵神仙洞仙逝,他的仙逝是全真道特别是遇仙派的重大损失。消息传至燕京,长春真人邱处机、道教会长尹志平和其他全真弟子,为纪念马丹阳的丰功道绩,在安葬时将洞清庵又复名“丹阳观”,并于前院正中山门内修建了五间“丹阳宫”,专祀马丹阳。后来,元世祖追封他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祖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至元六年后,丹阳观遇仙派门人对玉凤山老君殿、葫芦观南天门、十八洞地狱小沟门、翠屏山八仙洞等大加修建,使丹阳观在元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如今,“神仙洞”的遗址已秃废不堪,不为人们注目了,但在丹阳观听着“古洞仙音”故事,仍能唤起对王重阳师徒的敬意。尤其是马丹阳谦恭孝敬师傅、虔诚修行悟道、潜心弘扬道义的品德和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发扬光大,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上篇:书法
下篇:烽火台述怀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3/5/20130503Y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05/03/09430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