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深入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选表彰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08家,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4个,其中1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积极探索劳动争议矛盾调解化解工作新途径,形成了一批工会维权工作品牌。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全面推广“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全省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企业已达5754家,参赛职工231.7万余人。
强化工会“大学校”职能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
今年6月以来,为了激发和引导广大职工,解读中国梦、共创中国梦、拥抱中国梦,把力量凝聚到建设“三个陕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省总工会精心组织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行程上万里,举办了10场听众超过1.1万人的宣讲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中产生了良好效果。
与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活动一样,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致力强化工会“大学校”职能,全力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五年来,我省新建全国和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245个、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63个,命名陕西省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18所,免费就业创业培训19万人,颁发技术等级证书9万多人,实现就业再就业10多万人;共有210万名技术工人参加了568个工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9830人晋升为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涌现出“陕西省技术状元”271名、“陕西省技术能手”811名。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还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事业长足发展。先后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省总工会成立60周年和“五一”劳动节等,组织开展“祖国颂”百万职工大合唱比赛、“厂歌嘹亮”全省企业文化展示、职工文学大赛、“全省文艺工作者下基层、进企业、到一线创作实践”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搭建职工文化活动的有效平台,发起成立陕西省职工文联及8个专业协会,注册开通“劳动者艺术网站”,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字牌”文化活动,在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7个分项的比赛中,获得3项金奖、6项银奖、7项铜奖和7项优秀组织奖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我省职工文化建设的丰富成果。
“炎炎烈日送清凉,丝丝关爱润心田”。7月3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省总工会主席黄玮,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周树红来到西安航天发动机厂,看望慰问高温下的一线生产工人,向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怀,拉开了今年送清凉工作的大幕。
像送清凉一样,经过多年的打造,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开展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为特色的帮扶活动,为职工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坚持举办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大型免费招聘洽谈会,1.3万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54.16万个,帮助26.45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全省共筹集1亿多元“送清凉”资金,走访1.7万家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温职业危害较多的行业企业,慰问一线职工和农民工146万人次;筹集助学资金1.12亿元,资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家庭子女9.87万人上学;筹资5.3亿元,走访慰问困难企业2.23万户,慰问困难职工、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125.65万人次。职工互助保障基本实现全省市区县全覆盖,参保职工已达47.26万人次,保费收入2264.09万元;理赔职工10.7万人次,理赔金额1331.18万元。
全省11个市级总工会、107个县区工会全部建立了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共接待来访职工46698万人次,实施就业援助17.14万人,生活帮扶21.65万人次、医疗救助13.16万人次,法律援助3154人次,办理信访事案46698人次。
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工会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
面对新形势下的工会组建工作,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大力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最大限度把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出租车司机、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积极开展“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创建活动和“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活动,加强各类企业尤其是小型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基层工会组织工作活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基层工会组织已达8.77万个,涵盖单位增至13.3万家,工会会员671万人,其中农民工会员189万人。与五年前相比,基层工会组织增加4.17万个,会员增加220.8万人。目前全省工会专职干部2.33万人,兼职工会干部已达22.5万人。117个基层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101个基层工会获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打铁先要自身硬”。五年来,全省10个市、107个县区全部实现按同级党政副职配备工会主席,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工会干部、招聘工会组织员1869人,近23万名专兼职工会干部参加了各种业务培训,工会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省工会广泛开展的“四个万”服务职工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工会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