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活跃于各大医院,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商机”;他们有的分析谋划、确定“收费”标准,有的前去执行,分工明确,甚至还请专业法律人士支招规避“进局子的风险”;他们信奉“大闹大赔、小闹小赔”,将小问题无限放大,让矛盾剧烈升级——他们,就是职业“医闹”。
记者近日在广东、安徽、湖北等省采访了解到,职业“医闹”已成为干扰医院正常诊疗、造成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的重要因素。
潜伏、策划、挑事、拿钱
“医务科还不知道哪个病人死了,‘医闹’就已经找上门了。”安徽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医患调解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职业“医闹”消息十分灵通,开电梯的、清洁工等人员都可能成为职业“医闹”收买的“眼线”,他们还会派专人在ICU、大外科、产科等科室蹲守,获取信息。记者了解到,某大型三甲医院附近的花圈寿衣店老板每月可有数百元“信息费”入账。
获知信息的“医闹”一旦与患者家属接上头,医患纠纷的走向就完全由他们操控了。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调解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处理过多起“医闹”介入后患者家属“变脸”的事件。“有很多次,我们已经与患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病人都准备出院了,可刚过了一晚上,家属就表示完全不能接受先前协商的结果,带人上门大吵大闹。”该负责人说。
广东省医调委副主任王辉说,自2011年医调委挂牌成立到2013年8月底,处理的600多起医患冲突事件中,5成左右有职业“医闹”参与其中。
多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闹”手段一般是停尸、放鞭炮、拉横幅,让老太太在医院门口哭闹,另有七八个壮汉混在围观者中,一旦院方保安驱赶闹事者,这些壮汉就会“挺身而出”,一边阻拦保安,一边高喊“医院打人了!欺负老人家!”博取围观群众同情。
这些负责人说,老太太和壮汉都是雇来的,参与谈判的也只是“医闹”组织的小头目,真正组织策划的人都躲在后面。
职业“医闹”给患方灌输“大闹大赔、小闹小赔”论调,从而大量攫取医院的补偿款。
2012年,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一起医疗纠纷,职业“医闹”介入其中。事后据医调委了解,在医院支付的30万元赔偿款中,患者家属仅仅拿到了3万元,其他都被职业“医闹”拿走了。
“职业‘医闹’目的很明确,就是从中牟利。”广东省医师协会维权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孟斌说。部分“医闹”组织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如果患方拿到赔款后不同意支付他们要求的数目,就会使用威胁、骚扰等方式进行逼迫。
“儿子看病借了一屁股债,他死后,医院赔了不少钱,但‘医闹’掐去了一大半,剩下的钱还不够还债的。”一名病逝者的父亲告诉记者,很后悔当时找“医闹”。
信“医闹”不信医生
“我们也知道找‘医闹’不好,但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们不相信医院和医生。”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对病人不细心、不尊重,这是不少患者对医生的印象。而对于患者的不满,很多医生觉得委屈。他们说,医保政策全面覆盖后,病人就医需求增长很快,他们天天都在满负荷运转: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周的手术都排满了,累了只能在手术室的地上闭会儿眼;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还要不断地学习、进修、发论文……
医生们都很怀念十年前的医患关系。他们说,那时候病人至少是信任医生的,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如今,相互警惕、相互防备已成为常态。
“信任破裂之后,患者不相信医生的技术,不相信医生的诚意,不相信医生对医学局限性的解释,也根本不相信院方能公正地处理纠纷。而院方确实也要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双方无法心平气和地谈下去。”一名医院负责人称,即使是平常的手术并发症,并且在术前就已明确告知风险,依然会引发患方强烈不满。
司法途径也被患方摒弃。“打官司时间太长,程序繁琐,我们都是外地人,跟医院耗不起。”记者采访了多起医疗纠纷的当事人,他们称,“医闹”是他们能够争取最大赔偿的唯一办法。
为了维护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诊疗秩序,有时医院不得不在“医闹”面前妥协。
“以暴制暴”治标难治本
针对“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发问题,一些地方推行警务室进驻医院,升级安保措施,部分医院还组织医生学习防身术。
“加强安保有一定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医闹’依然无孔不入。”一名医院管理者认为,“以暴制暴”难以打破医患关系紧张僵局,有时还会加剧患方与医院的对立。
广东省医调委副主任王辉等多名专家认为,要改变“医闹”屡屡发生的现状,首先要采取措施遏制其势头。建议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严厉打击职业“医闹”,不仅要依法拘留,还要罚款,让其付出高昂成本。
除了直接打击,专家认为,还应该完善解决医疗纠纷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医患双方都能信任的第三方调解机构,这样医院就不至于与患方直接发生冲突;要通过立法等方式畅通医疗纠纷化解渠道,让患者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愿意选择司法途径。
完善医疗责任险也是一个重要思路。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患调解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说,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许多病情危险、治疗风险高的病人也不得不收,但是一旦病人不治,就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时间一长,医院也不愿收治高风险病人,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患者。
因此,他建议完善医疗责任险,这样发生医疗纠纷时,就可以由保险公司而不是医院出面与患方协调解决,从而用市场化的手段把医院从医患矛盾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扮演好治病救人的角色。
当然,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也至关重要。“要让‘医闹’无事可闹,让医患之间不再互相伤害。患者以生命托付,医生全力以赴,一起为战胜疾病而努力,才能让医患关系回归最初的信任。”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说。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 廖君 鲍晓菁 肖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