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近六成受访者最爱春晚相声小品

公众认为春晚应具备三大格调:其乐融融、活泼、针砭时弊

2023年09月04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一项调查(102791人参与)显示,58%受访者坦言自己最爱看央视春晚中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调查中,90后占44.5%,80后占36.2%,70后占13.0%,60后占3.9%。47.2%的受访者在北方地区,47.2%的受访者在南方地区。

看春晚已经成为一项新民俗

调查发现,受访者观看央视春晚的原因集中在“陪家人看”(26.4%)、“没其他事做”(16.5%)、“习惯了”(12.7%)。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喜欢看”(4.3%)、“看明星”(4.0%)、“节目好看”(3.7%)。

哈尔滨市民张炎(化名)觉得过年时与父母一起看央视春晚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他说,平时每个家庭成员很难有机会抛开琐事,平和地坐在一起聊聊旧事,互相鼓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萧放认为,央视春晚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把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价值观传达给老百姓。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黄涛认为,看春晚已成为一项新民俗,虽然有些年轻人挑剔春晚、不看春晚,想自娱自乐过除夕,“但以往的央视春晚确实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是难忘的回忆,我觉得不管怎么苛责它,它仍是大部分民众的主要期待。”

“没有新意”让央视春晚关注度走低

受访者不喜欢看央视春晚的原因,“没有新意”(55.4%)获选率最高。接下来依次为:“地方台春晚更好看”(9.1%)、“语言类节目太少“(8.2%)、“喜欢的明星没出现”(5.8%)、“除夕没法回家”(5.6%)、“太严肃”(3.3%)等。

吉林铁路职工许跃(化名)坦言,近年来自己和家人对央视春晚的关注越来越少了,“我往往是提前查好节目单,等自己喜欢的节目到了再看。”他更喜欢一些地方台的春晚,“演员的表演放松得多,更适合过年的气氛。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的明星,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和看头。”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顾惠(化名)认为,“现在看央视春晚早就没有小时候的那股新鲜劲儿了。”因为每年都是“几个烂熟的面孔说着烂熟的台词,想抓住年轻观众,不去研究节目形式和内涵,生搬硬套网络语言,不仅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而且缺乏诚意。”

在萧放看来,导致人们对央视春晚关注度越来越低的原因:一是一些节目内容和形式固定,可能会使一些人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大家的参与性不强,而且表演内容又距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另外,有些青年在对春节的认识上也有问题,春节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集体的仪式,这个仪式需要每个人参与,一些青年的注意力被现代科技所分散,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央视春晚的内容应具有更多讽刺性和娱乐性”

对于历届春晚中印象深刻的演员,受访者提及最多的是“陈佩斯、朱时茂”(25.3%),“赵本山、宋丹丹、范伟”(23.6%)紧随其后。接下来是:“冯巩、牛群”(12.0%),“潘长江、黄小娟”(5.4%),“赵丽蓉、巩汉林”(4.0%),“郭达、蔡明”(3.9%),“周杰伦、陈奕迅、王菲”(3.6%)等。

在节目类型上,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是“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58.0%),其次为“流行歌曲”(18.0%),“魔术、杂技等表演类节目”(11.4%)排名第三。其他还包括:“美声、民族歌曲”(4.3%),“大型歌舞节目”(3.6%),“京剧等戏剧类节目”(3.6%)。

孙良工退休前是某国营纺织厂的员工,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央视春晚最令人难忘,也涌现出最多经典节目。黑白电视是当年全家了解世界的唯一平台,虽然当时春晚舞台简陋,却感觉比现在更真切。

对于央视春晚的格调,受访者心中更倾向于“其乐融融的”(49.2%)、“活泼的”(14.6%)和“针砭时弊的”(10.5%)。还有人提出应该是“特色鲜明的”(8.7%)和“年轻的”(6.6%)。

萧放认为,当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可以通过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相声很红火,当时就有很多针砭时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子。“央视春晚应该更加平民化,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内容应具有更多的讽刺性和娱乐性。” (孙震)

上篇:流淌在舌尖上的年味
下篇:阎良司机拾金不昧 失主感恩锦旗致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1/20140129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1/29/10400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