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之汹汹的老龄化问题,发达国家成功实施的养老地产无疑成为可以借鉴的模式。近年来,西安众多开发商试水养老地产,并积极寻求一种适合中国社会的经营模式,而“养老地产”在如火如荼兴建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传统观念的阻隔,开发商长期收益上无法保障以及养老地产的配套问题,这些都让养老地产的发展遭遇了尴尬的局面。
对此,业内认为,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让养老地产的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是未来养老地产的发展之路。
需求与现状相悖养老地产“尴尬”不已
养老地产的兴起,被房地产业内称为“隐性刚需”,在养老这个沉甸甸的话题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商机。近两年,西安养老地产也步入真正的试水探索阶段。养老地产的起步,在西安业内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巨大的市场潜力,模糊的行业标准,以及没有被普遍接受的观念让养老地产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然而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催使着西安养老地产项目的酝酿开发,目前已有数家房企正在积极探索和调研西安养老地产市场。
“中国社会的养老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60岁的老人已占据人口总数的14%-15%,而‘未富先老’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的特征。”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说,养老地产虽是一个解决养老的重要模式,但较高的门槛也会将一大部分老年人挡在门外。
“在西安市场上,有开发商把高端住宅当养老房来卖,并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西安的养老地产市场需要更多人的关注。”西北大学教授卢山冰表示,虽然养老地产的发展前景令开发商们看好,但是由于其开发涉及很长的产业链条,前期因为投入时间较长、回报收益时间较长等原因,让更多的开发企业不敢涉足养老地产,结合目前西安市场现状,养老地产更多体现的还是在概念上。
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养老地产未来发展之路
“客观地说,单方面靠政府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老人群体,任何政府都是无力负担的。”西安一知名房地产公司总裁助理夏永宏说,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去解决中高收入人群的养老问题,也就是建设高级别的养老社区,而低收入人群的养老交给政府,建设公益性质的养老院。但这也需要政府对养老地产的开发有一定的扶持优惠政策。
谈及养老地产的市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表示,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的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一些相对开放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其他养老模式,但这在中国仍是小众。
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养老地产若要得以发展,国家的政策性扶持是关键。对此,王圣学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希望政府层面尽快出台有关养老地产的整套优惠政策,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形成由政府牵头,企业与社会养老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莫让养老用地成了开发商的“圈地模式”
对于西安目前养老地产的发展,夏永宏还是比较担心,她说,现阶段养老地产的发展之势仍不是特别清晰,产业和运营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模式,大多数开发商只是以开发养老地产之名圈地,所以政府在扶持养老用地开发的同时,也应该防止开发商把养老地产作为企业的“拿地模式”,而不去做真正的运营。
光魔机构总经理游勇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强调,随着社会对老人生活重视的呼声越来越高,养老地产的概念在中国地产界出现了好几年,但真正能建造出来的专业养老社区却寥寥无几,其大部分只是圈地的噱头,最多只是些普通地产项目,远不能达到社会所期待的、能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养老社区。 (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