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月光”、“底薪低”,初入职场的应届生背负着舆论贴上的沉重标签。社会大众似乎期望这些应届生能从“游乐场”的孩子迅速蜕变成“荒野求生”的高手。然而,不切实际的期待只会给应届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无形的压力。与其苛求应届生能立马摆脱他们沉浸已久的“游乐园模式”,倒不如为他们建立一个公平、有保障的职业生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开端来得有意义。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三成以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媒体热议
A “啃老”和“月光”的原因不能以偏概全
看完这则报道,不同人读出了不同的味道。有人批评高等教育扩张,亦有人认为是阶层固化所致,普通家庭子女很难找到好工作,还有人认为现在的90后比80后还不如,花钱无节制,“月光”不够,还要“啃老”。当然,也有网友觉得,现在物价过高,应届生这个平均收入确实不够花,不“啃老”才怪。
事实上,这些分析和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每个大学应届生“啃老”或者“月光”有其特殊原因,一味批评人家90后也是不对的。只是,三成或者四成这么高的比例,就确确实实是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所谓社会问题,准确说是个社会综合问题,既有上文网友谈到的一些方面,也还有其它原因。正是所有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这样的社会图景。
具体而言,首先,任何层次,大学也好、中等职业教育也好,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收入偏低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是讲究效率和个人能力的,应届生相对而言各方面都还不够优秀,专业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人身阅历也不够成熟,还需要历练——因此,无论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好,还是在其它城市,应届生通常只能拿到这个收入。
其次,现在的物价确实不低。至于物价偏高,原因也很复杂,譬如因为货币投放总量较多,进而房价、地价过高,推升了所有行业的成本,所以东西和过去相比不会太便宜。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大城市,两三千的收入,应届生如果要租房,那么导致“月光”并不奇怪,进而钱不够花时,只好“啃老”也正常,不能只怪应届生不懂事。
另外,确实如一些网友所言,现在的社会上升渠道匮乏,阶层固化。一些行业和体系,内部循环、繁殖,没有关系的大学生只有进相对更差的企业和单位。这个说法当然是对的,但任何时代,有本事的人多半都能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这是一定的。所以,只怪阶层固化至少也是不对。至于,因为阶层固化多大程度导致了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无法找到更好的工作,那需要严格的学术计算和研究。
不得不说,大学扩招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失衡,以及经济结构失衡也导致了一些应届大学生,包括往届大学生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对而言,我国太注重文凭和学历,大学盲目扩招,但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蓝领技术工人匮乏。社会认识中,大家都希望做白领,看不起一线的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但经济结构决定了,一个社会不可能有那么多白领岗位,高收入的体面岗位,因此,别说应届大学生了,工作好几年的大学生不少也很难找到较高收入的白领岗位。
何况,当下我国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分工也决定了中国注定不可能有那么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高级体面的白领岗位。一部分人包括应届大学生无法获得高收入,必然如此。还有一些大学生自己没学到东西,没机会、没能力胜任较好的工作,企业和单位不需要他们这样眼高手低的人,也是实际情况。一些大学生应该摆正对自己的评价,不能都怨社会。
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如果非要一一去分析,都可以写一大篇论文了。简单分析以上原因,无非就是想说,应届生“啃老”和“月光”是社会综合问题的反映,任何以偏概全都是不合适的。
(张燕)
B 别轻易给应届毕业生贴“啃老”标签
大学毕业生本该自食其力,如果老是赖在家里,继续“压榨”父母,难免遭到舆论批评。“啃老”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不但具有物质利益层面的意义,更具有道德观念层面的意义。然而,任意将“啃老”的帽子戴在应届毕业生头上,不但可能掩盖现象背后的“真问题”,也会走入道德批判的误区。
此次调查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仅为3019元。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靠这些收入在北上广等城市立足,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求助父母,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这种现象几乎每年都在上演,成为并不新鲜的“毕业生之痛”。2009年年底,一项针对当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22%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在-250元至250元之间,成为月月吃光喝光的“月光族”,8%的毕业生月收入与支出之差小于或等于-250元,成为“负翁”,很多毕业生还需要父母的资助。在就业、创业初期,父母这种行为应该算是一种中性的“接济”,而非孩子在恶意地“啃老”。
曾经,我们担心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现在看来,他们并非如此“扶不上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窝在家里“啃老”,而是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当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接一个的“最难就业季”里,应届毕业生们只能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自立,需要父母接济,也无需动辄贴个“啃老”这样的不道德标签。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度,孩子只有踏出校门才意味着成年,父母此时的接济往往成为很多孩子自食其力、感恩上进的原动力。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接济变成了啃老。前几日,有媒体报道:29岁的徐青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父母将其诉至北京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用法律手段制止“啃老”颇有破冰意义,但也是无奈之举,值得追问的是,这背后仅仅是徐青的个体悲哀么?
父母对刚刚走入社会的孩子给予适度接济,这本来无可厚非。当然,如果这种温情的叙事没有适当的引导,就很可能滑向“啃老”的悲情。要避免这种变化,需要年轻人树立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也需要家庭教育适度纠偏,该断奶时就断奶,更需要学校真正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社会管理者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任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