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吴宓应清华校长曹云祥邀请,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当时已聘定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三人为导师。吴宓又向曹云祥郑重推荐当时尚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的陈寅恪。
1926年7月,陈寅恪抵北京。当时吴宓已辞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职务,但他闻之陈寅恪归国,大喜。1927年7月8日,陈寅恪正式踏入清华园。
吴宓对陈寅恪的教学、科研与饮食起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1927年6月2日晚饭后,陈寅恪先生正在清华西客厅吴宓住处闲谈,忽然赵万里赶来告知王国维先生晨出未归的消息。吴宓当即预感到:“王先生独赴颐和园,恐即效屈灵均故事。”后奉王氏遗命:“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此处,“陈”指陈寅恪,“吴”指吴宓。
吴宓与陈寅恪在清华期间还双双卷入了一场改换校长风波。1927年7月18日,陈寅恪、吴宓等教授联合发表宣言,反对清华校长违背校章,妨碍全校发展的决定。同年11月10日,在教授大会上,陈寅恪当面要求校长曹云祥辞职(曹云祥深恐梁启超代之为校长,搞了些阴谋活动)。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南迁,与北大、南开合组西南联大于昆明。吴陈二先生辗转抵昆,历尽艰辛。弦歌之声不绝,两先生继续其教学与科研。1939年,陈寅恪受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之聘,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未能成行。1940年暑假陈寅恪离开西南联大去香港。1945年陈双目失明,赴英治疗无效,1946年返回清华。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