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西安工务机械段新工段高启从巴山回来思考了一周后,直接到理发店改变造型。看着自己心爱的头发一点点飘落,身穿工装很精神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刻小段的心里因为有目标而显得无比充实。
90后似乎被这个时代定义为一个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的群体,平日时髦的衣服、光鲜的外表、张扬的动作只是想让人赞许和关注他们,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他们总感觉自己沉不下来、融不进去,他们自嘲为“杀马特”。
近期,该段“新工进巴山,上好第一课”主题活动一行人,接受巴山精神”的洗礼。
小段就是该段这样一名90后新工,活泼开朗、阳光自信。自参加工作来,小段对条件艰苦、流动施工的车间生活产生了茫然。“假如不是这次‘新工进巴山,上好第一课’主题活动,不是这样的一群铁路人的事迹让我思考,我不知还要彷徨多久,如今有这群人做我的思想向导,相信我以后的铁路生涯会更精彩。”段高启说。
孟鹏飞,一位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入路之后紧张的工作让他感叹铁路不“生产”有岗位感情的文学。当参观了第一代巴山人的居所“干打垒”,看着小屋和里边几件非常简陋的生活用品时,一直生活优渥的他难以想象巴山铁路人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生活场景,现在条件改变了,但大巴山的封闭没有变,新时代的青工在这里会不会寂寞苦闷呢?这引起小孟的深思。“现场巴山职工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一件件景观,无声地告诉我们,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坚强伟大的,他们的心态一定是积极乐观的。相对于我,以后我不会在为常年流动施工怨天尤人,要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孟鹏飞也深有体会。
李磊也是这批主题活动的参与者,与笔者同行中少有言语。只是静静地对着窗外发呆。殊不知他曾因工作艰苦写过辞职信,还一直在走与留的念头中徘徊。“在那巴山封闭的山窝里和高强度的劳作下,巴山铁路职工灿烂的笑容,包含着无以比拟的职业自信让我震撼,引导我思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才会精彩。”小李归来时若有所获交流着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郭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