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评
杨志勇君新著《江湖边上》即将付梓,请我作序,我愉快答应了,却一拖再拖,不因有什么为难,只因手头事情太多,坐不下来细读书稿。多年为人写序,通读全书的自律,还是保持一贯的。这两天专抽出空儿来,毕读了收入本书的48篇文章。下面的拉杂话,是我的基本感受。
志勇的文学生涯,始于多年前煤油灯下的阅读。“由于经常点灯熬夜,要费煤油,父亲和母亲都曾说过,让你在学校好好念书,你没有念出个啥名堂,现在在家里糟蹋煤油,你读那些书能吃还是能喝?心里有委屈,却不好发作,便在心底暗暗发誓,我就要让它将来能吃能喝。”(《我与文学的爱恋》)读到这样的“青春自述”,我的尘封已久的记忆倏忽鲜活起来。是的,我们的早年经历,都框定在封闭和贫穷的环境之中,却又牵连着文学之梦。正因为这样,我们都既背负着讨生活的重担,又怀揣着游于艺的热忱,走出小山沟,寄身城市里,迎送着“谋食舞文由我手,日间屠狗夜屠龙”(拙诗《初秋斗室小唱》)的风雨流年。“屠狗”是为了养家,“屠龙”则是为了养气。这“气”或许不能至大至刚,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吐纳——“不管所写的作品质量高低,笔下的文字,都是我从内心里自然涌动出来的东西。”(《我与文学的爱恋》)
我自忖不算懒人,可也算不得勤快人,因而格外佩服各行里的劳模。在我眼里,志勇就是陕西中青年作家中的劳模。从1992年至今,志勇数次变更生存环境,在紧张劳碌的本职工作之余,创作、发表、出版了大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三种体式。尤其近五六年间,可以说进入了创作的“井喷期”,平均每天为文一千多字,已经出书六部,还有两部即出,共计两百多万字,其拼搏精神着实令人叹服。在当下的非职业作家族群里,这样的劳模委实罕见。文学虽好,但生逢这个时代的中国,单靠务弄文学并不能吃好喝好,志勇当年的想法和我当年一样美好而天真。而今年逾不惑,志勇心里很清楚:“尽管目前有畅销书作家、著名作家、超红网络写手年收入在几百万或上千万的,但这必定是极少数。”(《文人的另一面尴尬》)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笔耕不辍,为什么?答曰:“因为有文学给予的力量,使我在生活的种种困难和心灵的痛苦之中,能够苦中作乐,精神没有倒下,没有残缺,心灵没有扭曲,心里还有精神的阳光照耀,生活意志更加坚强。”(《向文学致敬》)
读过志勇之前的作品,我知道他之所以深爱文学,是因为命运给他不公的同时,也给了他许多的馈赠。生活、世态曾加诸他很多的尴尬与无奈,在顽强自立的过程中,他习惯了用文字抒写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将穷达悲欢之种种感受,一一托寄于诗文。志勇是一个敏捷、敏锐之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随地发现素材,从中察晰人情事理,思考是非曲直,故其作品尤其近年创作的随笔,大多能够通过小素材表达出具有一定力度的立意来。表现于《江湖边上》这部新集子里,似乎可用“发乎亲历、引出议论、以小见大、旨归正义”概括。
《江湖边上》是一部真切记录当今世相的散文集。志勇写出了不少原汁原味、现实感极强的生活景象,其中又多为“怪象”、“病象”。如《抽烟这回事》中说在乡村当干部不能不和群众抽烟,《从女仆说到酒场》中谈当下中国人在饭桌上太好面子,《摊上事儿了》揭示我们社会人和人之间普遍存在着的不安全、不信任感。讲述“我和女仆”故事的几篇,不仅活现出了一个女性“公仆”扭曲的、庸俗的心灵,更写出了造就这种心灵的社会气场。诸如此类的世相,都不是“剪辑错了的故事”而是“不该发生的故事”,作者之所以写出它们,既是为了“记录和解读历史与现实”,更是为了“及时发现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种种思考”(《关于文学的“大我”》)。
《江湖边上》也是一部颇有杂文意味的散文集。书中由人与事引发的大量坦率、独到的议论,无论出于“面壁沉思”,还是出于“突然想到”,都是志勇向读者发出的心灵深处的声音,既体现着志勇的精神立场,又体现着志勇的表达勇气。他的一些见解,读者也许不同意或不尽同意,却不能不被触动。有些文章涉及的人、事、理,如果有人对号入座,作者不免遭到嫉恨。如“文字枕边语”一辑中关于文学圈内一些是非的评说,很多人的感受,未必和志勇相去太远,但出于种种顾虑,为文尽量回避。但志勇无所顾忌地写了出来,正见出其胸襟的方正和无畏。
天地之大道存乎人心,人心之大道在于存真崇善向美。志勇的这部散文集强烈地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形诸文字,渗透在对世相的记录
和分析中,体现在向亲人、师友表达的感恩里。
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立得住的自家面目。我高兴地看到,志勇正在走向成熟。相比他过去的很多作品,《江湖边上》中的文章,流畅明快、幽默风趣之长一如既往,而起承转合更趋圆转自如,文字驱遣更注重反复推敲,尤其在“辞气”的收放把握上,少了浮露而多了深沉。
我眼里的志勇,是一个既活跃又稳重的文友。志勇重交游,却不滥交;有一副热心肠,却头脑冷静;玩起来是个热闹的主儿,伏案搦管却格外耐得住寂寞。他以前写得快、写得多,我是赞成的,但我更愿意看到他今后的文学行走姿态,能从快跑调整为竞走。志勇有誓言:“哪怕熬到生命油尽灯灭,也要写一部让别人认为不是废纸的书。”我相信,有良好的心理定力、艺术悟性和跋涉劲头作支撑,志勇在文学创作领域有大作为、大建树,将是不远的事。(作者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作家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学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