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好人陈长安

2023年09月06日

□郝振宇

1月24日下午两点多,我和一个朋友正准备去咸阳办事,突然接到西安晚报记者老宋电话:“陈长安上午去世了。”我一愣,十几天前不是还在东郊一个朋友的聚会上见到过他吗。那天我因故忘了这个聚会,赶过去时已经很晚了,后来有事又匆匆提前不辞而别,不料他竟如此告别了大家。

入冬以来,先是我的大学同学、新华社记者彭少阳在元旦前英年早逝,接着报社资深老记者党积智先生去世,如今又是陈长安去世,他们走得是这样突然,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当晚,我匆匆赶到位于西安西门里的陈长安办公兼居住的屋子,见到媒体和社会上不少朋友在忙碌着,忙点燃三炷香敬上,在他依旧朝气蓬勃的遗像前三鞠躬,算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哀悼之情。

刚回到家,西安商报副总编田冲发来微信:西安市自选婚姻介绍所所长、中国人体象形字发明人陈长安不幸去世。这个称谓,不能说不准确。1947年5月出生的陈长安,原在西安市木材总厂工作,1985年毅然停薪留职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全开放式的婚姻介绍所,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1987年他获得了首届全国月老奖,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称他为“中国的丘比特”,新华社等新闻媒体誉他为“当代爱神”、“鹊桥工程师”、“天下第一月老”等。而从2005年元月10日陈长安发明的人体象形字问世后,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等各家媒体和栏目先后报道多次,他还在西安柳青文化广场建立过大型人体象形字石碑。但我觉得这些称谓,不足以概括这个在二十多年里活跃在在西安民间的草根出身的社会活动家的平生。

尽管官无一品,也非巨贾大商,在陕西新闻媒体混过二十来年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陈长安的。八十年代风云际会,从企业跑出,扔下铁饭碗在当时是要有很大勇气的,搞起一个婚介所在今天就是一单生意,而在当时却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那时候,这家自选婚姻介绍所活动花样不断,而且新闻连连,搅得这个古城波澜起伏。记得每次活动,陈长安都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妙语连珠,而且作为一个新潮婚介所的老板,自身却是“光棍”,都是媒体镜头追踪的焦点。

不知从何时起,陈长安似乎不太搞他的婚介所了。他穿上了摄影背心,挎上了相机。特别是2013年8月他拍摄的《微信时代》获得第16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纪实类金奖后,他的摄影作品接二连三地送到报社里来。后来,他又发扬擅长交际的特点,动辄搞起聚会,无形中成为媒体人与社会各界交往的一个平台。我因为工作忙,不常参加,但他每次都通知我,不去也不生气,下一次依旧通知你。在西安媒体老人中,吃过老陈饭的人当以百计。老陈不是大款,也从来没有发达过。他请大伙吃饭的饭店档次也不高,但他好交朋友却是出了名的,一桌饭吃到两三桌是经常发生的。他交友颇有些“有教无类”的意味,但正因为如此,他与三教九流都有来往;他爱参加活动,有些明显是骗钱的,他上当后也多一笑置之。好脾气的陈长安,就是这么随和。

我什么时候认识陈长安已经记不起了,后来好多年不再联系。似乎是前几年,应邀参加他婚介所成立20周年纪念,与他就又联系上了。他常来送稿子,有时也参加他组织的活动。这个快乐的“单身汉”,永远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头发永远染得那么乌黑,穿着摄影马甲,骑着一辆电动车,谁能想到他是六十开外的老汉,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去年夏天我去南山度假,忽然听到一声呼唤。但见他大热天在路边野地里独自玩着射箭的游戏,满头大汗却是笑嘻嘻的。

在吊唁厅里,听一直帮他打理婚介所和生活的胞姐讲:发病前一天,他还与某媒体朋友到汤峪泡汤。当天早上,他匆忙背着相机去到西影路为一个朋友拍照,不料就发病不起。

在我的理解中,陈长安一直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看待的。而他的照片获得全国金奖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据说,他从十七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文字还是颇见功力的。他从年轻时代就几乎是包括本报在内省内所有媒体的通讯员。但因为某种社会因素的限制,终其一生只是客串了“票友”角色。将军的最好归宿是战场,摄影师最后倒在了现场。从这层意义上讲,陈长安求仁得仁,也算死得其所。何况,他一直是一个很达观的人,只是他早早拟就并见之于报端的“墓志铭”,不料竟一语成谶。

我正在电脑前敲这篇文章时,青年作家王荐举先生打来电话,第一句就是:“陈长安,好人呀。”想起认识王先生就是在陈长安的一次聚会上,不由得百感交集。

好人陈长安,一路走好。

上篇:从夜晚出发
下篇:父亲的背影走远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1/2015012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1/26/10942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