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将各种所有制经济互相嫁接的方式,更易于突破国有体制的“单一性”、“封闭性”、“凝滞性”、“垄断性”和民营经济的“脆弱性”、“粗放性”、“盲目性”、“分散性”等发展瓶颈,实现企业资本社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财产法人化、股东股权有限化和管理制度科学化。
2月28日,陕西能源集团在其召开的工作会上,正式制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方案》,并确定将旗下的金泰恒业和汇森煤业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单位。
此举标志着我省又一家省属大型国企确立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路径。
200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
2014年9月5日,陕西省政府公布《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7年,大多数省属国有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比2014年提升10%以上;到2020年,国有企业基本建成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再提高10%以上;
至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已经成为我省开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前的11项重大课题之一。近期,由省委常委、省统战部部长陈强,副省长白阿莹牵头,省国资委、省中小企业局负责的专项调研正在省内2市、13户企业紧锣密鼓地进行。
种种迹象表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北元模式”即混合所有制
探究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端,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应该是陕煤旗下的北元化工集团公司。原陕煤集团董事长沈浩、总经理高仰才和从府谷走出的北元集团缔造者王凤君,是目前业界认可的我省混合所有制经济先驱者。
1989年9月,王凤君放弃公务员身份,只身来到神木县水泥厂工作,从此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2001年他敏感地发现榆林既有煤又有盐,是建设聚氯乙烯项目最好的地方,于是他开始积极论证审批项目,多方说服投资人,终于在2003年5月开工建设了,同时也奠定了陕北煤炭产业向化工产业转变的坚实基础。
2007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王凤君谋划了更大的蓝图,他要在陕北建设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产业基地。干大项目做大事业需要周密的谋划、智慧的运作和过人的胆识。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他以三顾茅庐的真诚和卧薪尝胆的努力,促成了与当地十位民营企业家的合作,首次筹集股本十亿元。只有本钱还远远不够,干如此巨大的项目,必须得到政府、金融、科技和管理等等社会要素的支持。此时,王凤君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机遇往往是给有准备者的,2007年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响亮地提出了“以煤炭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决定向陕北挺进发展煤化工产业。经过认真分析后,王凤君认为北元已有的聚氯乙烯项目是陕煤化集团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最好平台,通过与时任陕煤集团董事长沈浩、总经理高仰才多次真诚沟通,一个双赢的合作就这样一拍即合了,一个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在我省诞生了!
紧接着一个全国最大的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了。肩负重任的王凤君提出了项目建设、管理建设和队伍建设“三同时”的思路,率领公司一班人风雨无阻上战场,昼夜兼程达目标。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建成了集化工、热电和工业废渣水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化工装置,并且创造和发展了以国有民营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为核心、以低碳生产高效利用发展循环产业链为载体、以文化引领人才取胜,健全现代管理为手段的“北元模式”。
这种联合民企、联姻国企、创新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北元模式”,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正永的高度肯定,在我省企业界广受推崇。
2008年3月30日,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第一次视察北元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当听说此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吸纳了当地1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10亿元股本时,他说,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带动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调动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仅一个月后的4月28日,北元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开工,赵正永在百忙中第二次前来出席奠基仪式;此后的2009年4月28日、2010年8月13日、2011年3月28日赵正永每年都会视察北元;2013年4月24日以及同年7月9日,省委书记赵正永与神木部分民营企业家两次座谈会都选择在北元集团召开,面对面地了解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对政府的建议,也就在这两次座谈会上,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民企与国企合作发展。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