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华里之巅的坚守

2023年09月06日

3月20日,华山。天空下着毛毛细雨,记者坐着缆车缓缓向华山之巅驶去。下了缆车,出了西峰索道,已是大雪纷飞。天气的变幻莫测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力量,而记录这样的变化,是六十多年来,所有华山气象站职工每天的工作。

1952年,13名解放军战士爬上了陡峭巍峨的华山西峰之巅,开山凿石、背土平地,在绝壁之巅架起风向杆、装上百叶箱、搭起简易房,一座气象站建成了。从此,200多名气象人先后扎根在此,用青春终年坚守着风云变幻的华山之巅,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和“立高峰、测风云、比奉献、创一流”的华山气象精神,为我国气象气候测量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A 一根扁担两条绳,立足高山干革命

华山属于秦岭一脉,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的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气象数据具有指标性意义,西北气流移动、冷空气入侵等天气动向便能实时监测、适时预警,检测数据尤其对下游地区的天气预报更为重要。这种山高路险的地理环境给坚守在这里的气象人员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据站长于进江介绍,当年上山时,不论男女都有一根自制的扁担和两条绳子用以运送物资。刚开始挑二三十斤,挑得久了,女同志也能挑四五十斤,男同志能挑七八十斤。为了能顺利安全挑物资上山,他们出发之前先吃饱饭,挑东西时多带两个馒头路上吃。条件虽然艰苦,但听了老一辈华山气象人的故事,没有一个职工不被华山气象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所打动。“全国三八红旗手”牛变玲、“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获得者李华珍、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高战国、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牛平礼、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工作者于进江、“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这些荣誉和“一根扁担两条绳,立足高山干革命”的信念,一起成为了华山气象精神的真实写照。

如今,虽然有了索道,运送生活物资比以前方便很多,但山上的食物还是较为匮乏。每过七八天,站上的人就要打电话从山下买食材。馒头、食用油、鸡蛋、蔬菜、肉类……全都“坐”索道上山。因为食材少,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只吃两顿饭,主食多为面和馒头。晚上如果饿了,烤饼配上两个鸡蛋,就已经很奢侈了。

李瑞宁的晚餐就是自己动手烤两个鸡蛋加一个饼。

B 薪火相传我就是“气象二代”

1989年出生的李瑞宁,2012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气象工作,去年从略阳气象站调到华山气象站。采访当晚,记者没能下山,就和小李挤了一个宿舍。闲聊中才知道这个腼腆的帅小伙生长在一个气象家庭,他的母亲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牛变玲——华山气象站的杰出代表之一。小李介绍说:“从小我就听母亲讲述他们的华山故事,我出生两个月不到,妈妈就上山了,对我来说遥望华山,就是在望向我的妈妈,让我觉得亲切,我的姐姐、姐夫都在华山站工作过,耳濡目染之下也让我对华山站有一种神秘的向往,对气象也有了浓烈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我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这里扎根,更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次观测,记录好每一个数据,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气象人。”

C 洗澡很困难姑娘都成了“女汉子”

如今的华山气象站,虽然环境条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艰苦。华山是典型花岗岩体,没有井水和泉水,饮水全靠挖个地窖把雨水储存起来用。冬天没有降雨,只有煮雪水喝。由于水的珍贵,华山气象人无论在山上待多久都是不能洗澡的。遇到比较干旱的季节,脸都不敢洗。这可让90后气象员卢晨媛和乔舒婷两位女孩子受了煎熬。15天甚至1个月才下山洗一次澡,别说女孩子,很多男孩子也受不了。提到这个问题两位姑娘相互对视有些害羞了,不一会儿她们泛红的脸蛋又露出了笑容:“这里空气好、没污染,再说习惯了也就好了。”这种“女汉子”的“借口”,让人看到两位90后姑娘的坚强和敬业精神。

见习记者 刘强 摄影报道

多年来,华山气象站主要承担着向陕西省气象局提供观测预报和数据采集的任务。2014年,这个站在多项数据采集业务方面已经实现网络自动化,目前主要向数据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障、产品制作服务方面转型。同时,为了给在华山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华山气象站还承担了紫外线检测、负氧离子检测等工作。

华山气象站职工饮水全靠挖个地窖把雨水或雪水储存起来。

1971年,“智取华山”英雄刘吉尧给华山气象民兵连的战士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资料图片)

站长于进江每次上山都要给驻守在这里的职工带来生活用品。

清晨6点,李瑞宁和乔舒婷两位气象观测员已经开始工作。

因为下着大雪气温下降,90后气象员卢晨媛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检查气象设备是否完好。

上篇:没有了
下篇:用朴实的行动铸就服务品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3/2015032302-3.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3/23/1102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