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来临,彷徨与焦虑在毕业生的心头如影随形。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大四学生陈晨却在年前就早早地落实了保研事宜,一张“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标注了她的成长节点,使其职业发展路径足迹清晰可辨。“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是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项目。项目根据学生基本概况、专业情况和素质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将学生的成才方向分为出国留学、考研、创业、技术类就业人才、通适类就业人才五类。
高校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推出“私人定制”,彰显了校方的良苦用心,当然,这也为学子未来更好地发展确立了“风向标”。不过,对于即将迈出校门选择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初期不必过度奢求“高起点”,而应当保持平和心态。毫无疑问,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能找到一份既有高额薪水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那自然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但是,能够如此幸运的大学毕业生毕竟只是少数,对于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必须要理智面对艰辛的就业困境。
这时候,既需要就业者能够清醒地给自身“定位”,同时,也不能对就业待遇等有过高的奢求。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民生工程来高度重视。无论是从制度上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还是广泛地在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搭建“桥梁”等,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制度温情。然而,一边是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着一定的“人才荒”,一边却是大批的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面对这样的现实矛盾,无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破解。那么,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当应果断地调整就业理念,这时候,不必奢求过高的起点。哪怕刚参加工作时薪酬并不高,但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够从事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我相信,凭借着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必将能够获得更加丰厚的报酬等。
尽管说,薪酬待遇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但对于每一位劳动者来说,自然希望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等等。如今,我们欣慰地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可以接受2000元左右的月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理性择业观。尽管这样的起点不高,但只要能够努力拼搏,只要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那么,就会取得更大发展! (陈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