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童话——人类最原始的命运脚本

2023年09月13日

《灰姑娘》剧照

《格林童话》诞生200多年来,那些深入人心、陪伴着很多孩子成长的童话故事包括《小红帽》、《白雪公主》、《莴苣公主》等,这些年都一直面临着心理学家、女权主义者和童话研究者们的反思甚至批判。

我们心底的欲望和梦想

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故事都在对我们成长造成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巨大影响,这些对我们特别重要的故事,诉说的正是我们心底的欲望、梦想、我们认同的行为模式以及命运脚本。

童话是尤其特别的一类故事,不仅因为它是说给孩子听的,更因为它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口述传统。通常,童话在民间流传的时候,属于每个口述者个人的东西会在转述时被人略去,最后只剩下非常简洁的故事,反映的往往是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命最早期并不具有心理整合能力,这时的婴儿处于“非白即黑”的心理分裂状态。当他感觉“好”时,觉得当时的妈妈和自己都是“好”的;感觉“坏”时,觉得当时的妈妈和自己都是“坏”的(就是这个坏妈妈才喂了我有毒的奶水,所以现在我才会肚子疼)。“好妈妈”爱自己并保护自己,自己也爱她;“坏妈妈”用恶毒的方法让自己难受,自己想摧毁她。这个时候,童话就像体贴的仙女教母,它创造出可怕的女巫和后妈形象,承接了婴儿对“坏妈妈”的攻击与投射。

格林童话为什么“躺枪”

2012年12月20日是格林童话第一版出版200周年,从这一天起,德国对其开启了持续一年的纪念活动。说是纪念,倒不如说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更大:暴力意识、性别歧视、男权思想、反犹主义等指控,纷纷射向靶心。

是的,儿童需要童话,那童话对成人的意义呢?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把童话称作“被成人遗忘的语言”,不过他认为这种遗忘只是意识层面的,童话采用象征语言呈现的心理内容,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这意味着其叙事方式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可能贯穿其一生。这就意味着,理想的童话是那些描述了人类基本的心理处境后,能够在故事中找到整合方向和出路的。

“他”也是“她”

童话使用的是无意识的象征性语言,仅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它是远远不够的。童话里的异性,他/她之于主角来说,既是客体,从深层心理的角度来说,也是自性的其中一部分。

每个人,不论生理性别上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同时具有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只是社会性别观念要求我们过度发展其中一面而压抑另一面,造成了种种刻板印象——这与女权主义长期秉持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

童话主角需要依靠异性的帮助摆脱母亲的强大控制,这里并不是说他/她必须在身外找到一个血肉之躯的异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内部激活自己的异性特质,只有我们的异性特质觉醒并且进入生命之后,才能走上真正的成长之路。

□甄静慧

格林兄弟搜集编辑的《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宝贵财富。

上篇:我们还需要人文知识分子吗?
下篇:为什么人们面临娱乐至死的“威胁”?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9/20150918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9/18/1302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