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儒
早在春秋时代,,古人就通过土圭观测太阳定出了第一个节气——冬至。《易经》上说:“冬至阳生。”意思是说,过了冬至,白昼长了,阳气回升,是个吉日。诗圣杜甫就曾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至》)的诗句歌咏冬至。历代冬至节流传下来的习俗,充分说了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周朝到了冬至时,就有举行“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天子要带领文武大臣在城外荒郊处边乐舞表演边进行拜天大礼,以祈求上天的恩赐和保佑。可见这个节日从开始就像过年祈福迎岁一样隆重。到了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据《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到冬至时,官府要放假七天,要举行被称为“贺冬”的祝贺仪式。东汉尚书催寔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著《四民月令》中说,冬至要“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元旦。”这一天,民间老百姓也有贺冬习俗,大家都要穿新衣,筹办饮食佳肴,在外的家人要回家过冬节,以示年终有所归宿,全家和谐团圆。到了唐、宋、明、清,贺节的习俗更为热闹。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每到冬至,“朝廷大朝会,庆祝排挡,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唐宋时的冬至节,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从朝廷到城镇,从城镇到乡野,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确实像过年一样热闹。明清时期,宫廷王府以及民间冬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
古代的节日都有各式各样的食俗,冬至的食俗是吃饺子、馄饨、汤圆、年糕、牛羊肉、冬至团等。据说冬至吃饺子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创立的。相传祖籍河南的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发现乡亲们因饥寒交迫衣不遮体,不少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与弟子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乡亲们医病。他支起锅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熬煮成叫“祛寒娇耳汤”的汤剂,把羊肉药材等物捞出切碎,用白面包制成像小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求医的乡亲们服食。当每人一大碗娇耳和汤入肚后,身体暖和了,耳朵也发热了,连吃几次后冻伤的耳朵也就治好了。因为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人们都传承在冬至时吃这像耳朵似的扁食——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下来。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朝廷民间都盛行。除了店铺,还有不少挑担卖馄饨的小贩沿街串巷叫卖。老百姓各家在冬至时也都包馄饨,一般都是在祭祖后全家饱餐一顿。清人杨亭在《都门纪略》中有诗赞曰:“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冬至时,吃一顿热乎乎的美味馄饨,一定会让人大快朵颐,舒适惬意。
冬至还有“观兆测年”的习俗。这一天,农家观测天象气候的变化,预知来年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