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英
四哥,名叫崔经强,年近六十,单位里不管白头发的退休职工还是刚进厂的年轻娃娃,一见他都会老远挥手,亲热地叫一声“四哥”。
认识崔师傅是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办公楼上班,下班路上如果偶遇,心情一定会随着他欢快的口哨声明亮起来。散步从他家楼下过,总是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从他阳台上飘来的二胡或是葫芦丝音乐。篮球比赛拍摄新闻照片时,会觉得当裁判的他比赛场上的年轻运动员更有活力更吸引眼球。也常常听别人聊起他又参加了什么比赛或文艺演出……
2015年9月,因为企业拍摄微电影《汉江的约定》,我才和崔师傅真正有了往来。感觉他特别适合扮演退休职工陈守业这个角色,但拍戏很辛苦,崔师傅又快退休了,不知道他愿意参与吗?我心情忐忑地找到崔师傅办公室,刚刚说明来意,他就爽快地说了声:“好!都是厂里工作,一定要支持。就是我眼睛有点老花,麻烦你帮我打一份字大一点的剧本。”当我得寸进地尺问能不能在崔师傅家中取景拍摄时,他哈哈一笑说:“没问题,以前厂里拍专题片,我家就上过镜头。这次刚好要重新装修,再拍一下也挺好的。”和他同一办室的彭主任说:“安排给崔师傅的工作,你尽管放心,从不打磕绊,办公室有一老是一宝呀。”
上午把剧本交给崔师傅,下午演员一起说戏时,崔师傅已经对人物性格和每一场戏的情绪有了准确把握。每个人发言,他都听得很认真,当导演找不到更准确的词语时,他就接过话茬讲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就是!”导演不住点头向崔师傅竖起了大拇指。
拍摄从上午9点一直进行到晚上10点,现场要录同期声,崔师傅的家人就一直待在地下室不能回家。我们很内疚,这样或许还得好几天。崔师傅说:“没关系,你嫂子也经常跳舞表演,她能理解。”
家中的戏拍摄完毕,开始出外景。每次集合,年龄最大的崔师傅,铁定第一个赶到,还和年轻人抢着搬道具。剧组转场不容易,没有崔师傅的戏,他也得现场等待,烈日下没有一丝阴凉,崔师傅说:“我可以再熟悉熟悉台词,也可以给你们拍拍剧照,打打反光板。我是当过兵的人,这么多年打篮球,你们放心,我扛得住。”在拍摄陈守业脑溢血突发摔倒在地时,为了镜头剪辑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反复拍摄了十几遍,崔师傅一次次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摔倒又爬起,看得人心都揪了起来,崔师傅擦擦额头上的汗自嘲:“还好这是草地,要不,我这把老骨头就真摔这儿了。”
微电影《汉江的约定》在微信平台展播后,反响很好。许多人为崔师傅的演技点赞。想起崔师傅家中艺术宝库般的一摞摞奖状,一个个奖杯,一张张老照片,和他讲不完的在海军、在知青艺术团、在安康水电厂的故事,真觉得崔师傅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家,更是生活中的艺术家。